第(1/3)頁 施密特團隊在肋骨位置切開了一個巨大的切口,分開了胸腔。 趙原在胸骨下部、橫膈膜上方切出八厘米的方口。 “從切口來看,趙原的思路跟施密特完全不一樣。” “按照施密特之前的手術思路,他們選擇切口其實跟傳統手術沒什么區別,但是大面積切口開放胸腔是一種非常具有侵犯性的手術方法,導致手術后期病人恢復非常困難。” 施密特團隊在肺移植過程中使用機器人手術將新肺縫合到患者的氣道和大血管上。 然而,手術的其余部分仍以傳統方式進行。 按照慣例,肺是通過肋骨見的縫隙插入的,如此跟傳統開胸沒什么區別,也進行了大面積開口。 在任何移植手術中,為了防止新器官被排斥,患者必須余生中使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 這意味著手術后感染的風險是非常高的。 在某些情況下,感染會持續發生,傷口無法正常愈合。當傷口因感染無法愈合時,就需要重新進行手術以控制感染。 肺移植患者更為特殊,呼吸功能不全,后期像上廁所這樣的簡單動作都會導致嚴重后果。 因此切口的大小對預后有決定性因素。 反觀趙原團隊。 趙原將目標鎖定劍狀突下方。 劍狀突是胸骨下部的一個小軟骨突起。 趙原在此處切口,在敞開的孔中放置軟組織牽引器。 陸續有人看出其中的關鍵。 “果然,這是一個創新術式。” “機器人手術和微創小切口思路融合,在肺移植手術中做減法,膽子得有多大!” “外科手術的勇氣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從趙原團隊的默契程度可以看出,為了這個手術付出極大的努力。” “劍突下、膈膜上”的切口思路是齊鳴提供的。 選擇此處的理由很多,首先,在移除患病肺部和插入新肺部的手術過程中可以保持切口敞開和清潔。 這里的皮膚非常有彈性,雖然切口只有八厘米,但延展之后,足以確保肺器官通過。 相反,施密特在兩根肋骨之間選擇的切口,那處的皮膚不具備伸展性,切多大就是多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