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若是遷都下邳的話,則表明了朱棣和魏宋死磕到底的決心,畢竟下邳和彭城一樣,依舊處于三國混戰的前線。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足可見朱棣死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事實證明,朱棣遷都下邳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 當時朱棣要是遷都廣陵的話,那朱天蓬就是再怎么看好他,也不可能說服的了齊國一眾高層,歸順一個沒有抗爭勇氣,只知道偏安一隅的懦夫。 若是朱棣遷都開陽的話,哪怕朱天蓬不愿意,也必須忍痛出兵將其消滅,因為改變發展方向的明國,注定會成為齊國的敵人。 但恰恰是朱棣遷都到了下邳,這一舉動不但對內穩定了動蕩的人心,而且對外還表明他無意和齊國為敵,從而折服了以朱天蓬為首的齊國親明派。 在朱棣經歷的三次中原大戰中,第一次下邳攻防戰最為驚險,因為當時作為都城彭城才失守不久,明軍士氣衰弱到了極點,而徐世績和徐達又都被牽制住了,無法進行有效支援,所以下邳城只能靠朱棣自己來守。 一旦朱棣守不住下邳,都城第二次被攻破的話,那明軍就再無任何士氣可言,明國也就注定要滅亡了。 但朱棣偏偏就守住了,而且還等來了朱天蓬的援軍,從而逆轉了敵強我弱,且一直被動挨打的窘迫境地。 不得不說,朱棣能走到現在,每一步都極其不容易,創業難度其實還在曹操之上,但他卻做得比做得曹操更好,明國無論是經濟、軍事,亦或是百姓的擁護,都遠比曹魏要好很多。 由此也足可見朱棣的能力之強。 若是再給朱棣十幾年時間的話,他或許真能成長到媲美劉秀剛和李世民這兩個頂尖天賦選手,進而威脅到嬴昊的地步,但可惜他沒有那么多時間了。 這次若是不能打退秦軍,朱棣的霸途也將就此終止,沒有任何其他的余地可言。 從表面上來看,這次的秦軍只有二十一萬,數量比明軍還少十幾萬,其危險程度遠達不到中原大戰時,明國隨時都有可能亡國的地步,但事實真的如此嘛? 顯然不是。 青徐戰場這邊,秦軍雖比聯軍少,但這次中原大戰看的是整體,而非單個戰場單場戰役的勝負。 聯軍在兗州、青徐、汝南三大戰場只要有任何一處失敗,就都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從而形成以點破面、一瀉千里的局勢。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此戰目的壓根就不是守住,而是打退乃至擊敗青徐秦軍,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余力支援兗州的曹操,繼而維持住整個中原戰局的平衡。 可現實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的預料。 面對諸葛亮、蘇定方、周瑜所率的三路三十三秦軍,朱棣哪怕手握五十萬聯軍都打不贏,甚至因水上力量不足,反而陷入了被壓制的困境。 好不容易重創了周瑜的水軍,但陸戰卻又在持續的消耗中落入下風,為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不得不放棄青南,可士氣低落之下還是打不贏,而想要恢復士氣又需要時間,可秦軍偏偏又不給他時間。 所以,別看朱棣依舊手握幾十萬大軍,并且還背靠整個徐州,但實際上已陷入惡性循環,別說是擊敗青徐秦軍,然后支援兗州了,就是打退青徐秦軍都難。 所以,在收到青南暗探傳回來青南守軍少,張良可能遭受孤立的消息后,朱棣敏銳的意識到這可能是他唯一翻盤的機會,當即就召見范增、姚廣孝、先軫、李巖、敬翔、李振等謀士進行商議。 可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后,眾謀士卻分為了兩派。 以先軫、敬翔、李振為首的齊系保守派,認為這是張良所設下的圈套,畢竟以張良的身份地位,以及為人處世,絕不至于跟諸葛亮蘇烈同時翻臉,他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引蛇出洞,從而一網打盡,所以絕對不能上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