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2629章:宋明隋的應對,漢中太守班超 魏國從內到外,從上到下,都被大秦算計死死。 秦對魏的優勢太大,魏受秦的桎梏太深,所以曹操才會如此的悲觀。 相比于曹操而言,明王朱棣和宋王趙匡胤的壓力沒那么大,自然也就樂觀的多了。 朱天蓬失蹤之后,朱棣親入臨淄,靠著自己的誠意,以及讓權和讓利,這才得到了齊系諸將的一致認同。 對于朱棣這位新主公,齊系諸將其實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他們也都知道,朱元璋死后,朱棣接手的其實只是個爛攤子。 當時的明國,內有薛舉反叛,外有魏宋夾擊,可謂是已經走到了亡國的邊緣。 可就算如此,朱棣也依舊頑強的挺了過來,內逐薛舉,外抵魏宋,并且三次中原大戰還都沒輸,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由此也足可見,朱棣確實是明主,朱天蓬并沒有選錯人。 明系諸將一開始并不反感朱棣,只是在明齊合并后,朱棣的改革有些積極,集權目的太過于明顯,損害到了不少將領們的利益,這才引起了大部分齊系將領們的不滿。 現在朱棣既然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不但及時的進行了糾正,而且補償他們更多的權利,那齊系將領們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可不滿的了,又紛紛都投入到朱棣的麾下。 齊系諸將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于朱棣的威逼,已然觸犯了君王的忌諱。 若不是朱棣顧全大局,再加上秦軍南下在即的話,他們這些人恐怕都會遭到清算。 之后明國跟著極限擴軍,全國總兵力也膨脹到了40萬眾,其中齊系將領所掌控的兵力18萬,而明系則達到了22萬,而這也是朱棣對齊系的最大讓利。 朱棣靠著妥協和退讓,雖沒徹底解決明國內部的派系問題,但也暫時化解了分裂危機,將明國的給擰成了一股繩, 現在的明國起碼表面上極為團結,短期內也不會在進行內訌了,而且在外部大秦的壓力之下,明齊兩系也能夠做到一致對外,可以將全部的力量都用在抗秦方面。 宋國那邊,趙匡胤的坑兄弟弟趙光義,雖和孫權一樣,不斷的搞一些騷操作,來給哥哥趙匡胤拖后腿,但趙匡胤并沒有都采納,否則宋國還不至于搞成什么樣呢。 不過趙匡胤此舉,也讓趙光義覺得,兄長這是在有意打壓他,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也愈發尖銳起來。 趙匡胤見趙光義權欲熏心,為人處世越來越過分,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這個弟弟,可丞相趙普卻勸他要吸取孫家的教訓。 趙匡胤頓時被趙普的一番話驚醒,畢竟孫策實在是太慘了,勝敗乃兵家常事,可他只是打了一場敗仗而已,不但丟了吳王之位,還被迫流落在外,落得個有家不能回國的凄涼下場。 趙匡胤雖不信弟弟會想孫權那樣冷酷無情,但卻怕自己會落得和孫策一樣的下場,于是終于下定決心打壓起趙光義來。 趙匡胤的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直接把趙光義給打蒙了,顯然沒想到大哥會打壓自己,而他的第一反應也是有人進讒言。 多番打聽之后,發現是趙普,趙光義心中那叫一個恨哪,從此也徹底恨上了趙普。 以前趙光義仗著兄長的寵幸,大肆安插親信肆意妄為時,只覺得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得的。 可當哥哥的大棒打下來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一切都來源于兄長,而且兄長雖時都可以收回去時,他的心中更多卻是的惶恐和不甘。 趙光義也不傻,繼續和哥哥對著干這種事,他自然不敢干,現在的他只能立正挨打,老老實實的認錯,爭取寬大處理。 見弟弟認錯態度這么好,趙匡胤也及時的收手了,沒有進一步打壓,不過卻也剝奪了他大部分的軍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