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過歷史上的黃巾軍又為什么要行流寇政策呢? 別看原史上的黃巾起義的規模確實很大,初起叛亂人員就多達百多萬,后來更是波及到千萬人,漢室經歷這場****后,人口直接從五千萬降到三千多萬,一千多萬人在這場中喪生,足可見黃巾起義到底造成了多大的破壞。 不過破壞雖大,可實際上黃巾軍并沒有攻下多少地盤,世家的阻攔給黃巾軍的攻城造成極大的困難,真正占據地盤其實連一州之地都沒有,而且地盤與地盤之間也連不起來,都是一塊一塊的飛地,隨時都有可能被漢室重新奪回。 所以黃巾軍才會行流寇策略,因為與其被漢室集中力量逐個消滅,還不如行流寇戰,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而在生死面前,名聲就有些微不足道了,畢竟連命都保不住的話,要名聲又有什么用? 黃巢的建議使原本注定失敗的黃金起義多了那么一絲成功的可能,只誅殺為惡的小世家,如此雖也得罪了世家,但也沒得罪死,不至于站在天下世家的對立面。 而沒有世家阻攔的黃巾軍,其攻勢幾乎是一帆風順,黃巾軍在攻下城后立馬誅惡放糧征兵,留下了部分的駐守兵力后,黃巾主力軍立馬繼續攻略其他城池。 這么做雖然會隨著地盤的擴大,而造成兵力分散影響戰力的局面,但是卻可以保證統治的穩定,源源不斷的為黃巾軍輸血,增強持續作戰能力。 當然,除了以上種種,黃巢還為張角制定了一統天下的戰略:黃巾天國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集中力量拿下豫州。 由于太平教在各地之間的勢力強弱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的實力其實并不足以解決當地官兵,于是黃巢向張角建議將36路義軍中勢力相對弱小的先調離當地,先集中力量拿下重要的可以拿下的地盤。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由于太平教在豫州的影響力最大,再加上豫州是大漢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大州,所以成為了黃巢的第一目標。 張角看到了黃巢計劃后,認為可行性很高,于是直接將從36路渠帥中抽調了12位在豫州舉事,而且將項燕也派了過去,以保萬無一失。 而第二步則是以占據中原之地為主,hb為輔,荊揚在次之。中原就是兗豫徐三州,hb則是冀青幽并四州。 中原之地雖易攻難守,但由于出于腹地,故而守軍較少,富裕且人口眾多,若能全據中原,可得兵百萬。 hb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全據則可立于不敗之地。 我太平教在荊揚勢力最弱,故此二州可暫緩攻伐,也無需浪費過多力量,只需一偏師,能取則取,不能取則罷。 至于黃巢計劃的第三步就簡單粗暴多了,就是在第二步實現的基礎上,合黃巾百萬之兵,直接碾壓大漢都城洛陽,一戰滅漢。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