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這并不妨礙人們去合理的幻想。 比如說,現如今大明的糧食畝產量有畝產過四百的玉米,也有畝產過千的土豆和紅薯,再出現個畝產一千一二甚至是一千三四的新糧種不過分吧? 而且,朱瞻壑當年都能讓人去尋找到像土豆紅薯這種高產的糧種,那為什么不能找到別的? 出現更高產的糧種,這不僅讓普通百姓無法拒絕,也讓官員、貴族等無法拒絕。 在這個時代,糧食,在各個階層的眼中都代表著利益,只不過有的人眼中的利益是果腹,是娶妻生子,而對于有些人來說,這是更多的錢財和更大的權利。 至于是誰去,怎么去,結局如何,又有誰在意呢? 皇室宗親怎么了?皇室宗親就不能去了嗎?況且還是個犯下謀逆大罪的皇室宗親,本身保留他的宗室身份就已經是法外開恩了。 怎么去?那不是有遠洋寶船隊嗎?至于遠洋路上的危險?那不是很正常的嗎?海上風浪那么大,沒有危險才不正常呢。 至于結局如何? 畢竟是去尋找新的糧種,存在失敗的可能,但和他們又有什么關系呢?又不用他們以身犯險。 成功了,他們就說說好話,表示一下他們不是忘恩負義的人。 失敗了,那自然就是開噴,反正也就是張張嘴的事情唄,又不會損失什么。 然而,事情就真的這么簡單嗎? 天壽山腳下。 一個很簡單的房子,這里曾是皇陵看守所住的地方,但如今卻成了朱高燧一家的落腳處。 原因很簡單,遠洋寶船隊現在還在休整,在蘇伊士運河能夠承載寶船隊的航運之前是不會出發的,而在此之前朱高燧一家是需要一個落腳處的。 按照發的詔令來說,是不適合讓朱高燧一家去詔獄里呆著的,所以朱瞻壑索性就遂了朱高燧的“愿”,讓他來天壽山給老爺子守山。 “殿下……”看著滿臉陰沉的朱高燧,趙王妃翁氏惴惴不安地開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