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別的不說,永樂一朝二十多年時間里,五次北伐、六次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遷都北京,哪一條不是花了大錢的項目? 雖然永樂年間朝廷的收入確實還可以,可沒有夏元吉這個戶部尚書當著這個家,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永樂朝能不能做成這么的多事也是要打問號的。 所以對于史書上已經蓋棺定論的夏元吉,朱瞻埈還是不太相信他會是個貪官或者權臣。 至于說夏元吉想要增加戶部的權柄這也好理解,明朝自從朱元璋廢相以來,就是以掌管人事的吏部尚書為百官之首,其次就是夏元吉這個掌管天下財政的戶部尚書。 吏部清貴,卻又位高權重,夏元吉固然一心為國,卻也未必愿意郁郁久居人下。 畢竟吏部掌權和戶部掌權,從主政的風格到執(zhí)政的思路,都會截然不同。 只是面對朱瞻埈的問題,夏元吉卻有些不愿意回答,只是對朱瞻埈說道:“殿下誤會了,臣一心為國,絕無其他想法,朝廷發(fā)行的寶鈔變成廢紙,不是百姓不信任朝廷,而是朝廷超發(fā)的寶鈔太多才造成這個原因,只要改過來就好了。” 聽到夏元吉這句改過來就好了,朱瞻埈意味深長的看了夏元吉一眼,似乎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 于是不再追問夏元吉,轉而對夏元吉解釋起來為什么要把新錢庫和戶部分開:“夏尚書剛才也說了,天下沒有什么比朝廷更值得信任,這一點我贊同,但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不是無限的。 當年洪武皇帝發(fā)行寶鈔,之所以能夠通行天下就是因為我朝新立,天下的百姓對我大明充滿了信任,所以寶鈔這張紙才能夠真的當成錢來花。 這就好像有人向夏尚書你借錢,他信譽好,你愿意多借他一點,可即便這個人信譽再好,借的多了你也不會再愿意借給他了。 于國家而言也是一樣,當年洪武皇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勤政愛民設立大誥,在老百姓心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和信任,老百姓才愿意相信朝廷,使用寶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