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瞻埈問孫守拙關于俸祿和老百姓的錢夠不夠花這種事情當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給自家胖老爹幫忙。 在朱瞻埈忙著建軍營練兵的這段時間里,朝堂上也終于吵出了一個結果,朱高熾提議的設立新錢庫的折子已經通過了朝議,由胖老爹會同戶部一起建立新錢庫,一應政策措施先在應天府試行一年,確認沒有問題之后再推廣到整個直隸省,三年之后再推行全國。 因此這段時間朱高熾也是忙的腳不沾地,沒時間去秦淮河聽曲釣魚了。 只是這制定政策,并不是說想出一個好主意,然后自認為牛逼的拍腦袋執行下去就可以的。 就好像搞工業化,既沒有技術基礎、也沒有市場需求,更沒有考慮到工業化對現有社會經濟關系的沖擊以及對老百姓的影響,盲目的去搞工業化是搞不成的。 新錢庫的設立,可以理解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新中央銀行,通過發行新貨幣的方式來吸納社會上閑散的實物金銀,從而解決國家現有的貨幣‘寶鈔’的貶值問題。 但它的設立必須去考慮大明朝如今的社會情況,并不能生搬硬套后世的那套東西,那是會水土不服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后世貨幣早已經不和金銀等貴金屬掛鉤,也不再使用金本位和銀本位,也就是紙鈔不再可以兌換實物貨幣,卻依舊能夠正常流通。 這在朱元璋剛發行寶鈔的時候做到過,可這并不能代表寶鈔就和后世的紙鈔是一回事。 大明寶鈔嚴格來說,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以透支國家信譽為代價,在短時間內發行的一種用來控制市場價格的工具,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貨幣屬性,也確實在履行著貨幣職能,但它本質上并不是貨幣。 大明寶鈔的價值缺乏國家財政信用意義上的支撐,并且寶鈔的發行既不與國家財政掛鉤,也不與民間市場需求掛鉤。 更準確一點的來說,寶鈔是當時朱元璋意圖打壓江南富商和士紳群體,同時管控民間貨幣交易所拿出來的政治工具,只不過它是以當時國家法定貨幣的形式出現了而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