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華夏錢莊-《帝國吃相》
第(1/3)頁
錢莊并不算大,占地不過兩畝,不過四周都用厚重的青石砌成了近丈高的圍墻,房子也全都是用青石和粗木構成,門窗具都厚重無比,臨街懸掛著一塊木匾,上面用青銅鑄了“華夏錢莊”四個篆書大字,在春日的陽光下金光閃閃。
陳旭直勾勾的看著這個牌匾,感覺似乎嗅到了一股濃濃的銅臭味道。
雖然如今大秦的商業并不發達,甚至在陳旭看來非常的弱小,但只要這個東西能夠運作成功,將極大的推動商業的發展。
秦朝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但并不表示糧食真的就不夠吃,就光他知道的如今雉縣縣衙的糧倉之中,就堆放著近六萬石糧食,這些糧食足夠整個雉縣全部人口吃半年,夠縣城的人吃五年,但這些糧食卻從來就沒有動用過,這是大秦皇帝的糧食,是朝廷的儲備糧,要用來補貼征召服役的民夫和應對戰爭,即便是災荒年月也是不會發放給普通百姓的,每年到新的稅糧上繳之前,這些糧食便會被運送到西北苦寒之地供養修長城的降奴或者是賣給那些大商賈,然后大部分會流入釀酒坊或者是宛城外那些銅鐵工坊之中。
而且隨著大秦統一六國之后,近兩年沒有戰爭,因此農民種田也比較安全,產量比以往更多,糧倉之中的糧食也堆積的越來越多,而大秦在全國設立的大小糧倉之中具都積粟如山,云夢秦簡中就有記載:秦國國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櫟陽的糧倉是兩萬石一積,而咸陽更恐怖,直接就是十萬石一積,這里一積就是一個圓形的庫房,而每個糧倉可不止只有一個庫房,而是有好多個。
大秦設置的陳留倉,熬倉,霸上倉,櫟陽倉,咸陽倉等具都可以保證糧倉所在的郡的全部人口支撐十年以上,到秦二世的時候糧食堆積的更多,項羽反秦之后破陳留,就從陳留倉起獲近百萬石糧食。
除此之外,秦國征服蜀地之時,直接動用巴蜀十萬民夫,大船萬艘從督道倉和成都倉運送了六百萬石糧食做后勤,整個長江之上船浮如云,首尾相連,那種恐怖的場景亙古未曾有過。
所以,自從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就從未缺過糧。
只不過在這個時代,當權者都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待而已,就是受剝削和壓迫的對象,一切為了王權,一切為了帝王的目標,小孩當大人用,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
商鞅變法之后法令苛刻恐怖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地步,但這種卻不是以道德來約束的安寧其實是一種最殘酷的鎮壓和剝削,導致百姓極端貧困,結果是國越富民越貧,民間的怨憤越積越多,同時商鞅還認為國有六虱,必須用法令鎮壓,六虱是什么,就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商鞅認為這些君子倡導的禮儀和修養全部都是虱子一樣的害蟲,必須用法令強勢鎮壓和清除掉,以法強國,最終的結局是大秦果然強了,然后商鞅自己也被自己的法令弄死了。
呂氏春秋有言:全者必缺,物極必反。
當一種東西被發揚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他開始崩塌的時候,而大秦最終的結局也是興于苛法,死于苛法。
當秦始皇死后,六國貴族就是以苛法殘暴為借口,領導民眾將大秦推翻了。
如今的大秦,其實在法令上只要稍稍向老百姓松動一下,盤剝和壓榨不是這么嚴苛,老百姓能夠吃飽穿暖,六國貴族即便是造反,也不會直接釀成二世而亡的結局。
因此到了漢朝,當權者便開始反思大秦倒塌的原因,采用黃老的理念無為而治,摒棄了大量的惡法,修生養民,這才造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朝代,一舉奠定同時期地球上四大帝國之一的地位,凝聚出漢家血脈,創造出中國后世兩千年的輝煌文明。
大秦不缺糧,但陳旭眼下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但只要法令有所松動和改變,商業必然會蓬勃興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宜良县|
新田县|
工布江达县|
永春县|
舒兰市|
拉萨市|
泰来县|
德令哈市|
沈丘县|
岫岩|
固始县|
武乡县|
济宁市|
临猗县|
东平县|
双峰县|
瑞安市|
郴州市|
汉源县|
积石山|
巴里|
华池县|
额尔古纳市|
桦川县|
汝阳县|
康马县|
稻城县|
峨眉山市|
东乌|
华坪县|
界首市|
瓦房店市|
桑植县|
金湖县|
静乐县|
砚山县|
木兰县|
黄龙县|
襄樊市|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