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造紙(第九更)-《帝國吃相》
第(2/3)頁
看著紙漿被一個赤胳膊曬的黢黑的少年一瓢一瓢的舀到土灶上的陶盆里面,陳旭反復用竹棍在里面不斷攪動,感覺濃度已經夠高了,于是吩咐牛大石把紙篩和瓦板都拿出來準備好。
紙篩是讓鎮上的一個竹活兒還算好的篾匠在他的指導下制作的。
以前的篾匠沒有后世那種刮篾洗蔑的篾刀,平日制作的竹器也很簡單粗糙,就是竹杯竹筒竹碗筷子這些,然后就是編織一些粗糙的篾器,因為工具不行,篾青和篾黃都無法分離的很好,因此竹器雖然在中國應用的很早,但卻一直應用的很粗淺。
但陳旭打造出了后世篾匠常用的雙月型篾刀,就能將竹篾洗刮成極細的篾絲,而且粗細厚薄都一模一樣,最細可以達到零點幾個毫米,跟細麻線差不多粗細,但明顯要結實多了,因為竹子的結構和特性決定了它的紋理非常直,而且韌性極高。
把這些洗刮出來的篾絲像織布一樣細細編織成網眼非常細密的網篩,讓水能夠透過就行了,這樣留在竹篩上的就只有紙漿。
而在后世,好的篾匠編織出來的竹器刷上桐油晾干之后甚至能夠直接盛水而不漏,當然陳旭不需要做到這么變態,而且不漏水也不行
這一招陳旭還是在電視上播放的手工制作宣紙中學到的,而且東漢時期蔡倫肯定沒有用到這么高密度的竹篩,因此陳旭相信,只要紙漿沒問題,那么做出來的紙張應該比所謂的蔡候紙還要精細平整許多。
竹篩不大,長寬都只有一尺,主要是因為煮紙漿的陶盆太小,而且這也是實驗性質,只需要驗證造紙的工藝就行了,用這個竹篩把紙張晾制出來,也就不過后世十六開的紙張大小,但如果成功了,用來寫字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紙漿完全煮透之后,等水溫稍稍放涼,陳旭略有些忐忑和激動的拿起一個竹篩沉入瓦盆之中,讓紙漿進入竹篩中后反復輕輕搖晃,然后慢慢把竹篩平平的端起來,隨著水嘩嘩啦啦的落下去,一層麻灰色的紙漿便均勻的附著在了竹篩上面,里面還夾雜著很多沒有完全舂碎的麻線草莖,但已經完全看不到那些破抹布和麻繩的樣子。
等紙篩中的水大部分瀝干,陳旭這才小心翼翼的把篩子放到旁邊一個木架上晾曬,只要等這層紙漿半干之后,就可以試著將紙揭下來攤到專門定制的瓦板上晾到干透,最后仿照宣紙的做法,將許多紙張堆疊在一起,用石板壓住,過幾天就能夠得到平整的紙張了。
不過這些都是陳旭最美好的愿望。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旺苍县|
靖远县|
什邡市|
洛宁县|
孙吴县|
土默特左旗|
开鲁县|
汝阳县|
高陵县|
横峰县|
和田市|
潞城市|
赣州市|
宣威市|
泽州县|
沧州市|
富顺县|
花莲市|
黑山县|
星子县|
资兴市|
江津市|
大埔区|
永寿县|
长顺县|
察隅县|
庄浪县|
鲁甸县|
察隅县|
天全县|
禹州市|
东明县|
瓮安县|
宜黄县|
汾西县|
资阳市|
大连市|
蒲城县|
淅川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