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于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
關于六道輪回
一、天道,二、修羅道,三、人間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于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因果報應之二,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回可以說苦多于樂,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後善,如此產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後才得解脫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有二項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六道輪回有四項是無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羅道」、「惡鬼道」、「地獄道」。有形的稱為「有器」,無形的稱為「無器」。
教中雖然有“因果報應”的理論,但更正規的提法是“因緣果報”,那么“緣”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緣”的內容及其簡單,簡單地說就是“條件”。比方說:蛋可以孵成雞,但是孵成雞需要一定的溫度,這個一定的溫度就是“緣”。雖然蛋可以孵雞因果條件具備,但是,不具備一定的溫度緣,蛋是不會成雞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脫離六道輪回,就是從“緣”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惡因變成惡果;而讓多生累劫造得善因,盡快成熟,變成善果。從而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回。緣,不過是講事與事之間的聯系分別化,很容易造成事物發展的不良性,因為,同樣的一件事,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遭遇,這不僅僅是事物條件造成的,還有社會環境影響,畢竟,在宏觀上來講,好與壞的定義都是人定的,而不是自然規律。
六道輪回圖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造像來自《六趣輪回經》。刻于寶頂大佛灣南巖、龕高7.8米、寬4.8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原形巨輪,名“六趣輪”。
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圣王”,頭頂“三世佛”,面目丑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彥,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道的顏色天道微白,阿修羅暗綠,人道淡黃,畜生道淡藍,餓鬼道亞紅,地獄道煙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