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徐玉瑾感嘆:“要是朱氏書塾在京城就好了。” 若是如此,她哪還需要苦惱啊,直接把孩子塞到書塾里便是。 朱家村的書塾,徐玉瑾也去呆過,她覺得那個書塾好極了。 別看里面的教書先生不是什么當世大儒,可隨著朱家的實力越來越強,朱家也花費了心思,重金聘請了不少真才實學的教書先生。 有的是才華橫溢,不適合做官的;有的是醉心俗物,不想做官的。 不管是哪種人,只要你有才,品行過關,朱家人都愿意“挖”。 可以說,現(xiàn)如今的朱氏書塾完全不是當初的那個朱氏書塾,別說啟蒙了,若真有那個讀書天賦,就這些先生也夠送他們登科功名了。 徐玉瑾只是隨意感嘆一句,沒想到朱三卻眼睛一亮,覺得此事可做。 徐玉瑾一臉問號。 朱三笑著說道:“此事要跟我娘說,看她是怎么想的。” 果然,朱三一提,就聽到葉瑜然說道:“你還跟我想一塊兒了,我正想這事呢。” 想要改變?nèi)藗兊乃季S模式,肯定要從“教育”下手。 老一輩的她沒辦法,年輕一代的不行嗎? 搞教育什么的,朱家算是熟手了。 朱家村不說,就是清遠鎮(zhèn)、瑞南鎮(zhèn),哪一個地方教育差了? 就是勤帝也沒呼感嘆朱家會教人,教出了一堆能用的人才。 朱三、朱六、朱七、大寶、二寶等人需要守孝,遠離朝堂,那是因為過世的是他們這一脈的長輩,可其他旁系,以及其他在朱氏書塾讀書的卻不用守這個規(guī)矩,該科舉的科舉,該做官的做官。 他們不如這脈閃亮,但也在地方上任著芝麻大小的官,握著一丁兩點的小權,做出了一些實績。 雖然功勞的大頭是他們頂頭上司,但有的是勤帝的人,也知道提幾句自己的下屬。因此,即使勤帝不記得這個人到底是誰,但大體也有一個印象——他是從朱氏書塾出來的。 朝廷的官員分為三種,一種是正兒八經(jīng)的進士出身,比如朱七;一種是參加過科舉,但止步于鄉(xiāng)試,通過大挑做官,比如朱三;還有其種,便是參加過科舉,但只得了童生、秀才,連舉人都沒夠著的功名之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