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才這么一想,戴縣長又想起村子里的那幾個廠子、作坊。 朱家村的村民之所以愿意送孩子讀書,也是因為進了廠子、作坊工作以后,發現讀書識字的人月銀更高。 也就是說,不管以后會不會科舉,只要讀書識字,對他們來說都是有利的。 戴縣長問了葉瑜然另一個問題:“如果有人以為自己能做官,考了幾年卻一直考不上,他會不會覺得這幾年的書白讀了?要是那樣,豈不是會怨你們辦了這個蒙學?” “怎么會?”葉瑜然一臉驚訝,說道,“讀書本來就是一件能讓人明理開智的好事情,只要他讀書,不管以后能不能科舉做官,他在各個方面都會有所提升,他怎么會覺得讀書沒用呢?” 葉瑜然直接拿出了“實驗莊子”,以及朱氏蒙學辦的農學培訓班的事情來說。 老一輩的人或許有很多種的經驗,但是他們的經驗不是祖傳的,就是個人的,沒辦法完整地傳給下一代,也沒辦法讓更多人知道。 所以,這種經驗是有限的。 說到底,即使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干,他種一輩子的地,他的經驗比得上全世界種了一輩子地的老百姓嗎? 不能。 既然如此,那么靠什么把這些“經驗”完整的,一代傳給一代,就像攢錢一樣,讓種田的經驗越攢越多呢? “記錄下來,做一個總結,然后再完整地傳給下一代。”葉瑜然一臉認真,“就像讀書一樣,我們能夠學到古人的知識,是因為有書本,若是農學也是如此。大家都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落成文字,交給專人整理成冊,再安排人一輩子一輩子的研究下去,這天下的地還能種不好嗎?” 戴縣長瞠目結舌,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天下居然有人想把天下農民種地的經驗都記錄下來,然后整理成冊,供后人研究。 若真能如此,一代一代傳下去,農業必興。 可問題是,種地的老百姓不識字啊。 等等,朱大娘說這個問題,好像就是在回答,她并不覺得有人讀了書,沒有乘興成功就是白讀了。 站在她的角度,這是她朱氏蒙學里的一個孩子,他原本就要回到田地里,那么…… 一個村子的農民都會識字記錄,他們花了一輩子時間去研究記錄,那么多人,還能研究不出來種地這件事兒? 震撼。 戴縣長的內心充滿了震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