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還是那些老話,葉瑜然再次重申了,她送兒子、孫子讀書都是生活所“迫”,沒想讓他們考多大的官,只是想識些字,這樣以后好到鎮上謀一條出路。 沒辦法,地不夠分,只能靠腦子吃飯了。 此時,完全忽略了她的那些吃食生意,因為她的拐帶,大家也沒有想起來,只跟著“同情”她——老了老了,以為能夠享到兒孫的福了,結果還要替他們操勞。 “可不是嘛,人這一輩子都是這樣,小的時候,靠父母養著,等大了自己成家了,就得自己養孩子了。” “這孩子可真不好養,只一個吧,你把自己的地給他就行了,這要兩個,你還得多搞幾畝地,否則他倆不夠分,得怕他倆餓死。” “生姑娘更不好,跟個賠錢貨似的,出嫁的時候還要賠嫁妝,賠得少了,還會被人說閑話。可哪個不想多給點?還不是窮鬧的,給不起。” …… 一個個都開始訴苦,說生活的艱難,似乎一下子之間,都有了共同的語言,感同身受。 在旁邊,坐觀一切的李氏表示:服! ——還是婆婆厲害,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全部搞定! ——瞧瞧,大家都被婆婆給忽悠住了! 吃完飯,除了部分比較親密的會留下,大部人跟朱谷、朱粒告一個別,便離開了。 沒辦法,他們家只有那么大一點,能夠擺的桌子也就那么幾桌,都擺到院子外面了。若所有人留下,到時候就沒有地方坐人了。 于是,大家就陸陸續續地來。 來得早的,吃第一波;來得晚的,吃第二波。 走走留留,勉強將喪事給辦了下來。 朱家村是有祖墳的,所以墓地什么的,不用費太多精力,按著規矩,卜一個位置就行了。 下葬的日期也是卜出來的,時間定下來后,朱谷、朱粒還得哭兩天,叫做既夕哭。 這是對靈柩下葬前的最后一次哭奠,需要哭兩天,白天哭即可。 下葬的前一天晚上,靈柩還需要抬到祠堂里頭去,叫“停靈”。 第二天,抬往墓地。 此時,朱谷、朱粒家除了幫忙的,基本上已經沒了人。 像葉瑜然、朱老頭這樣的“吊唁者”,根本不會出現在這樣的場合。 他們那天吃過飯,便算是結束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