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云逍、朱慈烺一行登上官船,順著濟水而下,離開了河南境內。
他們來的時候,由于沿路江河有多處出現汛情,因此走的是陸路。
這次并未按原路返回,而是準備乘船到山東境內的魯運河,再從運河北上京城,這樣比陸路要便捷的多。
前些日子黃河發過一次洪水,大水沖入濟水,給兩岸造成不小的損失。
此時洪水過去不久,依然可以看到兩岸被大水沖刷的痕跡,以及洪水退后重新顯露出來的村莊、田地。
袁可立這次也隨行前往京城。
他在船上看到河岸的景象,不由得大發感慨:
“黃河水患不除,百姓永無寧日!”
“國師以超乎尋常的大魄力,著手根除黃河水患,實乃造福百姓之德政!”
“也難怪太子與國師離開開封時,近十萬百姓相送,甚至有百姓送別三十里,依然不肯回。”
朱慈烺聽了這話,回想離城時的情景,不由得一陣心驚,又是一陣沾沾自喜。
王承恩這狗東西,居然還說河南士紳、百姓不懂禮數。
出城的時候,好家伙!
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全都是送行的人。
由于人太多,百姓們又太激動,場面一度險些失控。
無論是官員士紳,還是百姓,都是感恩戴德。
雖然朱慈烺很清楚,百姓們感謝的是云逍,可誰讓他是自己的叔爺爺呢?
“這些最底層的百姓,才是構建大明王朝的一塊塊基石!”
“華.夏文明能延續數千年,創造出無數輝煌,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百姓,用血汗鑄造而成。”
“當權者靠民脂民膏供養,而百姓對當權者的要求其實并不高,有口飯吃,就足矣!”
“然而就是這樣最簡單、最基本的要求,卻往往被當權者不屑一顧,敲骨吸髓一般,肆意壓榨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云逍借此機會,對朱慈烺展開思想政治教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然而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善待百姓的帝王將相,又有幾人真正做到?”
云逍一聲嘆息。
隨即鄭重地對朱慈烺說道:
“春哥兒,你記住了!”
“大明要想千秋萬代,就要想方設法,讓百姓吃飽飯、穿暖衣,有書可讀,有了冤屈可以得到伸張,才學能力有施展之處。”
“咱大明的盛世,是天下所有黎民百姓的盛世,不是文人的歌功頌德,不是紙面上的粉飾太平,更不只是皇帝、官紳吸食民脂民膏的饕餮大餐。”
朱慈烺重重地點點頭。
云逍的這番話,以及這次河南之行所經歷的一切,都已經化作一粒粒種子,深埋在內心深處。
袁可立和薛國觀相視一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