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姜瑤默默地咬著摻了一點稗子面的餅子,她知道奶奶是好意,她老人家一輩子沒出過這小山村,擔心她們姐妹倆以后在外面遇到事了,也沒有人拉拔一下。 奶奶的這種顧慮,以前必然不會發生在她的身上,但是隨著她親爸的落魄,她和堂姐離開這個小山村,就連個家都沒有了。 所以即便不自在,她也沒有逞強說“不需要”、“不用”之類的話,免得傷了老人家的心。 姜瑤的沉默,倒讓沈愛立有些側目。她以為姜瑤會拒絕的,畢竟以前姜瑤的性格,說驕矜都是客氣的。 驕橫自我,目中無人。 回房間門收拾東西的時候,姜蓉蓉和愛立道:“愛立,你別往心里去,你已經幫助我很多了,我奶奶就是擔心我和瑤瑤,忍不住多念叨了兩句。” 愛立笑道:“姐,你和我客氣什么,我倆認識這么多年了。其實奶奶的擔心也是能理解的,你在邊疆待了幾年,再回來工作,可能不會那么順利。” 姜蓉蓉點頭道:“我心里有數,但是再難,我想也沒有四年前,走投無路的時候難。” 這時候,院子里的姜瑤喊道:“姐,你們好了沒?” 姜蓉蓉忙應道:“好了好了!馬上來!” 倆人出來的時候,姜瑤已經背上她昨天的背簍,里頭放著一把鐮刀,見到姜蓉蓉和愛立出來,拿了兩個小香包給她們,“奶奶給你們準備的,驅蛇用的。現在深秋,草正深著,山上不常有人去,有時候會遇到蛇。” 頓了一下,又道:“遇到也不要怕,不要驚了它,一般都會自己游走的。”后面一句,像是對沈愛立說的。 因為姜蓉蓉在這山村里住了十幾年,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她還是知道的。 姜蓉蓉接過來,遞了一個給愛立,又看了一眼前面的堂妹,有心想為堂妹和愛立之間門緩和兩句,又覺得這樣做,似乎不合適。 畢竟當初兩家鬧得確實很不愉快,不說愛立心里還有沒有芥蒂,就是瑤瑤這邊,都不知道還記不記恨沈姨舉報二叔的事。 覺得這事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也就按下沒提。 愛立道了一聲謝,將香包別在了自己的帆布包上。 臨出門的時候,姜奶奶跑過來叮囑姜瑤道:“就去村里人常去的那個山頭,別往草密的地方去,早點回來。” “好的,奶奶!” 等出了家門,愛立見地里頭沒什么人,有些奇怪道:“今天不割稻子嗎?” 姜瑤答道:“今天不割,沒有稻場曬谷子,等把前幾天的曬干收起來了,再割剩下的,剩的也不多了,大概割個兩三天就差不多。” 姜蓉蓉也問道:“那你今天要不要去曬谷子?” 姜瑤答道:“不用,這活用不上許多人。我下午要去種蘿卜,你們要是感興趣,可以一起過來,這活不累人。” 左學武問道:“小姜同志,你們這邊十個工分多少錢?” “三四毛錢吧?要看年底村里的情況,去年是三毛五。” 左學武道:“那和我們那邊差不多。”頓了一下又道:“那些知青,辛苦一年,可能還攢不下回家的路費。” 姜瑤道:“攢下來也沒用,村里不一定給他們批假,每年的探親名額,都得排的。知青點的同志們,常為這事鬧矛盾,今年張仲婷回家,還是向圓圓把名額讓給了她的。向圓圓家在云省,太遠了。” 愛立笑道:“我總覺得,這個名字有一兩分熟悉,好像聽誰說起過。” 姜蓉蓉道:“你們廠是大廠,工人也多,可能有名字相似的。” 愛立想想也是,張仲婷看起來比她小七八歲,兩個人應該沒有什么交集才對。 越往山腳下走,越發顯得草色枯黃,有深秋的氣息,愛立忽然有感而發道:“這邊的氣候好像比漢城還分明一些,是不是更偏南邊的緣故。” 姜蓉蓉道:“其實我們這邊離皖南比較近,我們村子窮些,房子建的都不是很好,再往前面兩三個村子,就是比較整齊的青磚小瓦馬頭墻,你冬天過去的時候,他們那碧色的水里映著枯枝、馬頭墻,風一吹,畫面都跟著輕輕晃蕩,特別好看。我小時候,常有很多藝術家去那邊采風,一坐就是一天。” 愛立光聽她描述,都覺得很有畫面感。 姜蓉蓉接著道:“兩邊的吃食也比較相近,皖南那邊愛吃筍子、毛豆腐,我們這邊也是。對了,等你回去的時候,帶點我奶奶做的米酒,給沈姨他們嘗嘗。” 她說到皖南,愛立就想到了被下放到那邊養豬的生父,從謝鏡清給鐸勻寄的信來看,這時候他應該已經到了皖南了。 不由問道:“皖南那邊,農村里生活條件怎么樣?” “生活應該還好,雖說山比較多,但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邊人都頗有生意頭腦,就是現在,也常有人來搗鼓山貨,再高一兩毛錢賣出去。就是逮到的話,得掛木牌游街的。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人家不會鋌而走險。” 愛立又問道:“現在村子里,對黑五類看得重不重啊?批判的時候,會不會比較過激啊?”謝鏡清的腿還沒痊愈,要是還被武斗的話,怕是難留下命來。 這個問題,讓姜蓉蓉一時語塞,“這我還真不知道,沒聽奶奶說過。” 倒是姜瑤主動接話道:“不嚴重,大家接到通知要開會的時候,就把他們推上臺去說幾句,會開完了,大家該做什么做什么。這邊比較看重親緣關系,村子里的人家,認真論起來,都沾親帶故的。” 頓了一下又道:“但也不排除個別村子,有那么一兩個比較激進的,鬧出來的事,就比較偏激。前頭有個村子里,一家人都逃到海外去了,留了一個小妾在家,68年鬧得厲害的時候,把人鬧沒了,就拖到河灘邊埋了。她兒子倒是走了,都說以后肯定會回來找他媽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