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再一個,就是為了維持關系。 而給艾米麗和漢娜付錢,則是因為老外在這些方面本就算得非常清,公事公辦,才符合她們的價值觀,說是體驗,可也勞動了,與其兩人提,不如自己提。 針對不同的情況,得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有時候哪怕應對的方法相同,但原因也有所不同和區別。 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 他看著艾米麗,“通過今天一天的工作,有沒有收獲?” 一些簡單的話,艾米麗能理解。 “收獲很大,進步很快,但我有好多語言聽不太不明白,不理解它們的意思。”艾米麗說道,“他們說的好像是另外一種語言。” 方言。 陸浩立刻明白了。 普通話這會兒還沒有完全普及,來過早的不少都是江城本地的大爺大媽,就更不會說普通話了。 普通話一詞,早在清末的時候,就被一些語言學者使用了,是朱文熊1906年首次提出來的,表明官話的普及。 國語一詞更早,是在1840年,由吳汝綸提出來的,1909年,也就是宣統元年,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定名為國語。 而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又被稱為國語、華語,1953年,以河北省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標準,兩年后,也就是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進行全國推廣。 推廣的時間很長,但取得的成效還并不大,甚至不少農村地區的學校中,連老師都是用方言教學,就更別談早已經步入社會的中老年人了,普通話的推廣,與他們幾乎沒有關聯。 “這是自然,別說是你,我有時候也聽不太懂,咱們國家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不只是江城,還有許多其他的地方,各地都有方言。”陸浩笑著說道,“不需要將所有的方言都學會,也不需要強求將這些方言都聽懂,你在哪個地方學習,或者說是在哪個地方長久的工作,對那個地方的方言能聽懂就行了。” 說到這個,陸浩想起來一件事,說是戰爭時期,為了保密,我軍特意用一些地方的方言作為通訊語言,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讓一些敵對的國家情報人員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越聽,越覺得說的不是中文。 想了解所有的方言,別說是老外,就是國人都做不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