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圣旨東至-《天下梟雄》
第(1/3)頁
河套平原的初秋卻是另一番景象,一望無際的田地里粟米淺黃,再過一個月便到了收獲期,田地兩側,一條條人工挖掘的河渠內水流豐沛,遠處可以看見一片片茂密的森林,如一塊塊綠色的毯子分布在遼闊肥沃的河套平原上,儼如一顆顆綠色的明珠。
經過大隋王朝數年開發,荒涼了數百年的河套平原又漸漸恢復了漢朝時的繁榮景象,短短五年間,從關內、關中、河東、隴右陸陸續續遷來了二十萬戶,一百余萬人口,楊元慶從西域俘獲來的數萬處月婦孺,也有近一半安置在河套平原上。
人口激增、河渠挖掘,大片肥沃的土地得到開發,廣袤的平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村莊,新修的縣城也一座座拔地而起,原來只有九原、永安、大利三縣,現在又增加了烏海、北河、豐安三縣,人口和縣份主要都分布在平原東面,以九原縣為中心,但邊境貿易依然在大利縣,整個河套平原以種植小麥、蜀黍、粟米、桑麻和蒲桃為主,同時家家戶戶也散養牛羊馬驢,使河套平原的富裕超過關內。
這天下午,一隊五百人的騎兵沿著馳道從北方疾奔而來,馬蹄下翻起滾滾塵土,馳道是當年皇帝楊廣巡視五原郡時修建,寬闊堅固,現在成為溝通五原郡南北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北方是大利縣,南方是九原縣,相隔一百二十里,正是有了這條平坦寬闊的馳道,使騎兵一天便可以縱穿平原。
奔馳的騎兵隊中矗立著數十桿旗幡,以大隋王朝的赤旗為主,同時也有豐州軍的戰旗,那是紅色大旗上繡有一只展翅翱翔的黑色雄鷹,鷹是河套平原上最常見的猛禽,盤旋于藍天白云之下。
另外還一桿帥旗,同樣也是赤色大旗上繡有一個金色的‘楊’字,這是豐州主帥楊元慶的帥旗。
在帥旗之下,楊元慶頂盔貫甲,目光冷厲,他重新執掌豐州軍帥印已近兩年,已經牢牢控制住了二萬四千豐州軍。
楊元慶的目光向遠方望去,這里離郡治九原縣只有二十里了,人口逐漸變得密集,在馳道東南方有一個黑黝黝的巨大建筑,叫做堡城,也是豐州特有的建筑,用燒制的大青磚砌成,生鐵鑄門,高三丈,每座堡城內可容納數千人,平時是府兵的駐地,戰時則是老弱婦孺的避難所,在人口密集處,方圓十余里就會有一座這樣的堡城。
而在前方一里外則是一座驛站,這條長一百二十里的馳道兩側共分布有五座驛站,供往來的行人商賈休息食宿,前方的驛站叫龍泉驛站,在它身后有一座大村子,就叫龍泉村,是從河東龍泉郡遷移來的四姓二百余戶人家。
和中原一樣,五原郡的二十余萬戶移民也主要以血緣家族為紐帶,往往是同一地域的幾個家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座村落,家族中以長老族長來行使家族領導權,幾千年來從來如此,這樣便使民眾有強大的凝聚力。
楊元慶一揮手,騎兵放慢了速度,他隨即令道:“去驛站休息一刻鐘!”
時間已到中午,正是午飯時間,士兵們紛紛加速,向驛站奔去,片刻間,驛站內便熱鬧非常,士兵們自帶有干糧和干肉,驛站主要提供清水和休息場所,驛站后院有一口深井,很快,井邊擠滿了打水的士兵。
楊元慶卻對驛站后面的龍泉村感興趣,剛才他看見村外打麥場上有村兵在訓練,他喝了兩口水,吃一點干糧,便在十幾名親兵的護衛下,騎馬向打麥場奔去。
打麥場上,二百名龍泉村的村兵在列隊訓練,身著皮甲,后背弓箭,揮動著長矛大聲喝喊,由兩名軍隊老兵擔任旅帥。
由于豐州緊靠突厥,是大隋王朝最北方的軍事重鎮,是防御草原胡人的橋頭堡,極容易受到草原胡人侵襲,因此隋帝楊廣在去年批準了楊元慶的請求,在豐州地區實行民團保甲法。
也就是除了正常的二萬四千邊軍外,另外每戶出一丁男,在農閑時集中進行訓練,同樣按照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隊、百人一旅、三百人一營、千人一團進行臨時編制,和中原的府兵制相似,但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依然是民而不是兵,兵部不備案,軍官也不是專職,從民團中指定,而兵器卻在兵部備案,每五個村有一間兵器房,有專人保管,每年兵部都會派人來檢查。
盡管是沒有補償的訓練,但豐州民眾都十分踴躍參訓,誰都明白,一旦草原胡人來襲,不能完全指望軍隊,更多是靠自己保衛家園。
楊元慶沒有上前去打擾民團訓練,他立馬在一里外遠遠視察村民們訓練,二百名精壯村民身披皮甲,頭戴鐵盔,個個勇武有力,兩百根長矛一起揮動,矛尖閃爍,喝聲如雷,他們在訓練大隋士兵的滅虜矛法,矛法簡潔實用,非常適合于實戰,沒有半點花哨。
由兩名退伍老兵出任民團旅帥,其中一人在領隊練矛,而另一人則騎在馬上巡視,手執皮鞭,態度兇狠粗暴,誰敢稍微偷懶,皮鞭就狠狠抽下。
“總管,上去看看嗎?”一名親兵問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虹口区|
澄城县|
西丰县|
寿宁县|
德化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太原市|
兴隆县|
渭南市|
遵义市|
马山县|
定襄县|
颍上县|
当阳市|
旺苍县|
高青县|
南岸区|
灌阳县|
当涂县|
滨州市|
潞西市|
建德市|
建阳市|
莆田市|
福贡县|
望谟县|
介休市|
进贤县|
宁夏|
祁门县|
罗甸县|
来凤县|
饶平县|
彭泽县|
原平市|
子洲县|
鲁山县|
和田市|
和顺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