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剎那間沖到羅蘭十尺距離,維格拉夫雙臂一甩揮出大劍,劍鋒越過他的頭頂劃出一道閃亮的圓弧,裹挾罡風(fēng)劈向羅蘭面門。 羅蘭扎穩(wěn)腳跟面不改色,舉起圓盾格擋大劍。 重達百磅的大型寒鐵巨劍儼然一坨飛翔的鐵塊,擊中盾牌的剎那便將之砸得碎裂開來,木屑鐵皮似煙花飛濺。 有一個力,必然有一個反作用力。木盾破碎之際大劍受力反彈,維格拉夫巧妙的借用這股反作用力提起大劍在頭頂畫出小半個圓弧,同時向前跨出一步,運用腰腹力量將充分蓄力的大劍再次揮了出去。 “蠻戰(zhàn)猛夫”第一式,破武順劈! 羅蘭丟開毀壞的盾牌,側(cè)身橫移五尺,如同角斗場上面對發(fā)狂公牛的斗士,以一種瀟灑從容的姿態(tài)驚險閃過“破武順劈”。 如果是別人處在維格拉夫的位置,兩劍落空之后攻勢受挫,下一步就該撤回武器轉(zhuǎn)入防御姿態(tài),否則對方侵入五尺之內(nèi),他那口尺寸過大的巨劍就會成為尾大難掉的累贅。 然而維格拉夫并沒有遵循一般的戰(zhàn)術(shù)原則選擇退守,反而又向前跨出一大步,保持劍鋒抵地的姿態(tài)向前推動劍柄,仿佛在推動一支搖桿,劍柄尾端的配重球則伴隨這一動作撞向羅蘭胸口。 眾所周知長柄武器都需要搭配一個配重球以調(diào)節(jié)武器的重心位置,為了增加配重球的重量,在球形鋼殼內(nèi)還灌滿密度比鋼鐵更大的水銀或鉛。 維格拉夫這口大劍的配重球里不僅灌鉛,而且還是經(jīng)過“縮物術(shù)”和“魔法恒定術(shù)”處理過的鉛錠,其真實體積遠比那碗口大小的配重球大得多,重量也不比大劍本身差多少,完全就是一柄造型較為另類的硬頭錘! 硬頭錘這種武器最適合毆打重甲,配合維格拉夫高達26的力量,這一下若是撞實了,破壞力堪比投石機轟擊,甲胄本身或許還能憑借金屬強度保持完整,里面的血肉之軀可受不了強力沖擊,被撞得吐血飛跌乃是必然。 這正是“蠻戰(zhàn)猛夫”第二式,推進打擊! 如果維格拉夫這化劍為錘的一招能夠成功將羅蘭擊退,接下來他就獲得了充裕的空間施展大劍,側(cè)身跨步以自己的軀干為支撐軸,大劍本身作為杠桿,通過一個簡單的扭腰動作調(diào)動全身力量壓迫大劍橫掃出去,爆發(fā)力將比平時只靠雙臂揮劍增強兩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