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可輕易遷都。” 季伯鷹這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朱棣,別特么老想著遷都北平,哪怕你擇一北方腹地也行。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后世之人,但凡提起大明遷都這件事,大部分都會想起這句氣蓋山河的豪言壯語。 完整版是: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很多后世者都以為這是朱老四所說,可實際上這句話并非出自永樂大帝之口,只是后來人對大明骨氣的贊頌。 但就事論事,朱棣登基后一心想要遷都北平,原因絕非是骨氣之爭,而是有以下幾個。 一、雖然靖難已經成功,但應天府里的這些建文舊臣與朱老四并非一條心,南方各省的世家大族更是盤根錯節,對這些士族而言,朱棣就像個外來人,而北平是朱棣經營二十年的老家,遷都北平,能夠穩固他得位不正的皇權; 二、方便打蒙古人,畢竟靖難已經洗不白了,只能靠建功立業了; 三、以大明天子之身構建抵御北方蒙古人的防線,北境防線的原本主力軍是由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等九大塞王構建的,可是一場靖難,朱棣近乎把北境包括朵顏三衛在內的軍力全數都抽調光了,而朱棣又不放心再派其他將領或者藩王去鎮守北境,畢竟誰能說得準會不會有下一個靖難; 四、純屬個人喜好,朱棣習慣了北方生活。 而遷都之后,縱觀整個大明整個276年國祚。 一,勞民傷財。史載永樂遷都歷時十九年,強遷南方上萬富戶入北平,建都城,挖運河,修宮殿,征用百萬民夫,耗損錢銀無數; 二,財政的極大浪費。北平造血能力天然不足,為了維持帝京所用,需要將江南賦稅糧食運過來,絕大部分必須走運河,白白養出了百萬漕工衣食所系,明后期,漕運已經成為了帝國蛀蟲般的存在; 三,京師過于靠近邊關,一旦長城防線被攻破,敵軍可直取大明心臟,在朱棣時期憑借軍力強盛,可以攻代守,可一旦軍力下滑,攻守易位,京師便時刻處于威脅之下。 且在朱棣時期,大明在長城之北有三大衛所,最遠的開平衛縱深達四百余里,從這個角度看,北平亦可以稱之為腹地,安全也有一定保障。 可自明宣宗放棄開平等三衛后,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平暴露了兩翼,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帝京長期處于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遼東坐大的重要肇因。 并從宣宗之后,大明北境防線一縮再縮,嘉靖時的北平徹底成為一座邊城,蒙古人的牧場都開到了現在的房山和密云; 四,遷都之后,皇帝在軍事行動上的決策容錯率降低,而不可能每一代朱家皇帝都是朱老四這等自帶名將buff的存在,君不見瓦拉留學生,土木堡一夜葬送大明三大營全部精銳。若非橫空出世一個于謙,大明怕是國祚不過百年就亡了; 五,軍隊重心轉移,導致南方沿海地區軍隊編制落后,以至于明后期倭寇縱橫而無法根治。 簡而言之:遷都北平,短期利益雖有,打出了大明國威,但不及長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