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瀛-《海東行》
第(2/3)頁
從此徐福自稱為神武大神,是天照大神的后代。徐福大神經過了六年的東征西討,平定了各方勢力,建立了統一的大和王朝。
后來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日本島內又出現了不少新的勢力。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位于日本九州島東北部的一個叫“邪馬臺國”的國家。
這個國家和別的政權不同,因為其他政權全是以男子為王,但是這個國家的王卻是一名女性。她的名字叫作“卑彌呼”。
卑彌呼女王原為掌控祭祀的巫女,因其擅長鬼神之事,被邪馬臺國的國民擁立為王。(當然了,也有人懷疑卑彌呼女王其實是個boy。)
后來,卑彌呼女王排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曹睿感其親魏態度,便賞賜了大量財物。
除此以后,曹睿還賜予了卑彌呼女王一枚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對其所在的國家稱為“倭國”。
從此倭國這個名字便出現在了中國的史書之內。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就有關于卑彌呼女王的記載,“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后來,在奈良一帶的大和平原興起了大和國,由于這一時期留存許多大墳(龜冢古墳),所以這一時期也被叫做“古墳時代”。
在“倭五王時代”,先后有五位國王統治大和國。他們重視與中國的交往,先后派遣使團來華請求冊封,也因此帶去了中國的漢字、儒學和佛教文化。
后來,推古女王即位,并任命自己的外甥圣德太子攝政。
圣德太子在攝政期間的三十年間,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比如正式采用“天皇”稱呼,制定“冠位十二階”制度,制定《十七條憲法》,弘揚佛教,修建寺廟。
這一系列改革由于發生在推古女王時期,所以史稱“推古改革”。
圣德太子對外注重與中國的交往,派遣小野妹子(注意,不要以為他叫妹子就以為他真的是妹子,其實人家是個純大老爺們。)出使隋朝。
后來,推古女皇和圣德太子相繼去世,權臣蘇我氏乘亂把持朝政,擅自任命天皇人選,禍亂朝綱。(蘇我蝦夷排斥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擁立田村皇子即位。至皇極朝時期,蝦夷之子入鹿直接征調勞役為其修建父子陵墓,可謂權傾朝野)
正當社會危機嚴重的時期,推古朝時期派到中國的交流生陸續回國。在朝廷之中形成了改革派勢力。
中大兄皇子與官僚后裔中臣鐮足組合改革派勢力,開始將矛頭指向蘇我入鹿等一干勢力。
皇極天皇四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節之時,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蘇我入鹿。蘇我蝦夷在得之這一消息之后,知道大勢已去,便自焚身亡了。
在消滅掉蘇我氏的一干勢力之后,改革派成立了以孝德天皇為中心的新政權。
新政權成立之后,建年號為“大化”。仿“法式備定”的唐制,開始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廢除了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成立了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日本也由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
大化改革讓日本得以開化,并步入到封建社會,然而圍繞著政權的斗爭,卻在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愈演愈烈。
唐朝時期,日本共派出遣唐使20次,每一次都將近在中國學習20年左右。
唐朝的雕塑、音樂、天文、詩歌、醫學、建筑等都通過這些遣唐使傳入到了日本,由此對日本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自恒武天皇將日本的都城由平城京(奈良)遷到平安京(京都)之后,日本也由“奈良時代”進入到了“平安時代”。
大化改革之后,中臣鐮足因為有功,被天皇賜姓“藤原”,從此藤原家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長期把持朝政。
在日本,將輔佐年幼天皇的大臣稱為“攝政”,而天皇成年后,則將輔政者稱之為“關白”。
因為藤原家族長期擔任攝政和關白的職務,所以藤原家族掌權這段時期統稱為攝關政治。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手机|
二手房|
新巴尔虎右旗|
习水县|
无棣县|
四川省|
瓮安县|
犍为县|
墨竹工卡县|
永昌县|
弥勒县|
和平县|
金寨县|
嘉义市|
个旧市|
通州市|
油尖旺区|
衡阳市|
西丰县|
陵水|
扎囊县|
拜泉县|
申扎县|
衡山县|
民丰县|
庆元县|
滦南县|
河间市|
宜春市|
祁连县|
永新县|
东平县|
永善县|
元江|
常熟市|
昌邑市|
来凤县|
通江县|
青海省|
雅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