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然了。 對于是否保留制禮議事會,焦點就在于代表權。 因為按照現(xiàn)在的代表權方案。 廣東人肯定是得到利益最大的。 因為雖然朱道樺要搞議會。 但是這個議會是輔佐君王監(jiān)督官僚系統(tǒng),了解民情的工具。 而不是要搞什么民主。 這條邪路朱道樺肯定是不會走的,至少不會在現(xiàn)在走。 想要議會選舉左右丞相,那現(xiàn)階段根本就不可能。 別說是左右丞相了。 哪怕是這個議事會一半以上的議員來至于明王的直接認命。 而未來的大明議會,按照朱道樺的設想。 這是要和納稅聯(lián)系起來的。 這個制禮議事會會在大明之禮的總綱完成之后會改成下議政院下院。 上院的代表全部由勛貴組成,人選由大明天子指定。 而下院的代表則是來自各省議政大會推舉而來。 省議政大會的代表來自于府議政公局,而府議政公局的議員則是由縣議政公署推舉而來。愛閱app閱讀完整內(nèi)容 縣議政公署就是大明議會體系的最基礎的機構了。 而議政公署的議員的來源,將會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就是地方上的有爵位的勛貴,不同的爵位有資格推舉不同人選的議員。 第二就是納稅,只有納稅超過一定額度的大明臣民,才有資格推選各縣公署的代表。 同樣的。 一個縣在府公局上的代表人數(shù),也是由縣的納稅總額決定。 一個府在省議會的代表人數(shù),由府的納稅總額決定。 一個省在中都議政院下院的代表人數(shù),同樣是由這個省的納稅額度來決定的。 因此。 在這個原則下。 廣東的商人階級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代表權——因為他們納稅更多。 而湖南的大地主們雖然也納稅。 但是在納稅額度上當然不如廣東商人。 由此可知。 這大明議政院的組織規(guī)則,事實上就代表了大商人,大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 所以廣東人都一致同意這樣的規(guī)矩,而反對的,當然就是湖南的代表了。 在湖南代表看來。 這上院本來就是廣東人占優(yōu),因為勛貴之中,以廣東籍貫的最多。 而現(xiàn)在下院又實行“無納稅不代表”的制度。 這樣一來,下院人數(shù)可能又要被廣東人占據(jù)多數(shù)。 所以這個議政院的代表,湖南官員們肯定是要爭的——而在這之前,他們則是希望這議會制度,止步于縣、府一級。 不過在朱道樺明確表示,議會制度會直達中央之后。 這代表權的爭論就成為了焦點了。 中華傳統(tǒng)的政治派系通常是有非常濃郁的地域抱團的特點的。 往往一個省的政客,會結成一黨。 而在他們的內(nèi)部。 每個縣又自成一派。 互相明爭暗斗。 現(xiàn)在在地方官的數(shù)量上,湖南官員大有超過廣東的趨勢——畢竟如果時候論讀書考試,廣東人是比不過湖南人的。 官僚體系上廣東人會被邊緣化的趨勢非常明顯。 不過現(xiàn)在朱道樺搞除了一個議政院,在這里就是廣東人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地盤了。 一方面是廣東勛貴多,就算是最開始的蘭芳省,也是大多是廣東客家人為主。 廣東、蘭芳這兩個省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省了。 因為現(xiàn)在蘭芳出來的官員,大多也是以廣東人自居。 另外一方面。 就是廣東士紳多營商業(yè),納稅額遠超湖南。 因此。 這個議政院被廣東官員們看作是朱道樺扶持廣東幫的信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