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歸來-《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
李元喆敢在朝堂上直接把二十多個官員送進大理寺不僅僅是因為得到了李淵的支持,還因為西征軍和李績就要回來了,西征軍歸來帶回的不只是強大的軍力,還有很多可靠的人。
西征軍分為四路,馬三寶和侯君集帶領西征軍第一與第二軍團過旱海入草原,李道宗、張公瑾率領第三與第四軍團走靈州方向入草原,薛萬鈞兄弟倆帶第五和第六軍團出玉門,從西域進入東突厥,蘇定方和段長德攻朔方滅梁師都。
蘇定方和段長德已經完成了任務,接到召回命令就在往回趕,現在已經到了白水,再有三四天就能回到長安,西征軍是純騎兵,之所以走這么慢是因為他們還帶著從馬三寶和侯君集手里接過來的數量超過十萬的牛羊馬匹,滅梁師都時的繳獲也是由他們帶回來的,同行的還有蕭皇后和楊政道,速度當然快不起來。
馬三寶和侯君集在收復突厥牙帳轉向東北方,先后收服了同羅部,斛薛部,拔野古等部落,一直打到了靠近后世赤塔的位置才掉頭回轉。
李道宗與張公瑾一進入突厥就往西北方向進軍,目標是強大的鐵勒部,行軍距離最遠的是薛萬鈞兄弟帶領的第五和第六軍團,他們西出玉門,從東西突厥的邊境進入東突厥,他們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契骨部、回紇部和執失部,二是給西突厥以軍事威懾,告訴西突厥人不要想著趁火打劫,東突厥是大唐的,誰敢下手搶食就滅了誰。
因為頡利已經身亡,突利被擒,阿史那思摩死在了靈州城下,東突厥內部已經沒有了強力人物存在,各部落的頭人又在唐軍的控制之下,加之突厥內部在蝗災之后實力大損,戰敗和天災讓各部人口損失巨大,面對全副武裝且攜大勝之威而來的唐軍基本沒有什么抵抗的能力,三路進入東突厥的西征軍幾乎沒有遇到什么像樣的抵抗就順利的接收了東突厥的大部分地盤和人口。
經過幾個月的行軍和收攏,一份關于東突厥殘余勢力的粗略統計數據和趙德言搞出的稅收賬目傳到了長安。
李元喆第一時間和李淵一起分析了東突厥的局勢,結論是即便頡利沒有戰敗,東突厥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按照趙德言的記錄,東突厥大小部落有七十余個,人口在一百二十萬左右,再看看西征軍的統計數據,加上西征軍中的八萬突厥士兵,突厥境內的人口剩余的竟然不足五十萬,二十三個小部族干脆消失不見了!
盡管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東突厥人跑到了西域和西突厥避難,但依舊可見突厥境內的大蝗災是多么恐怖!
李淵和李元喆一合計,決定把所有的東突厥人南遷到并州北邊的草原,好方便集中管理。
這也是個無奈的辦法,大唐現在的實力還沒辦法真正的吞下西突厥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地盤,而且草原上還有實力不弱的西突厥和薛延陀,如果放任這些東突厥人繼續不受監管的留在草原上,即便他們短時間內對大唐形不成威脅,但難免不會被西突厥和薛延陀吞并,西突厥和薛延陀都是大唐的敵人,李淵父子絕對不會干資敵的蠢事。
在感慨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時,李元喆立刻下令從江南道與蜀中往關中和河北大量調糧,他貨架上的糧食只能用來應急,要應對可能出現的蝗災和水旱災害還得靠國家的力量。
調糧的同時,他又向各地的官鹽鋪子下了收購蝗蟲卵和蝗蟲的命令,讓百姓用蝗蟲來兌換官鹽。
面對天災,人力能做的并不多,李元喆只希望百姓能少遭一些罪。
三月二十,春耕基本完成,杜如晦向李元喆匯報了高產作物的播種和育苗情況。
紅薯和土豆的種子有限,為了保證成活率,李元喆采用的是溫室育苗與莖塊種植兩種方式同時進行,現在暖房里的紅薯苗已是郁郁蔥蔥,只等莖葉再長長一些便能進行扦插,預計今年皇莊里可以種植十畝左右的紅薯,土豆很重要,種植的時候也小心,考慮到關中的溫度較低又沒有地膜,土豆育種田夜間的時候要用麻布和草簾保溫。
木薯不適合在關中種植,李元喆安排了司農寺的兩隊人負責木薯育種,一隊入益州,一隊去了洪州。
玉米還未到下種的時節,種子暫時保存在皇莊的育種基地里由杜如晦親自看管。
此外李元喆還給嶺南的馮盎去信,讓他派人去引進占城稻種,雖然可以從云燁和文總手里買到更好的稻種,但聊天群實在是太黑了,囊中羞澀的李元喆不得不自力更生。
三月二十五,蘇定方和段長德率領西征軍第七、第八軍團到達長安,李元喆帶領蕭瑀、裴寂、李靖等大佬出城五里迎接。
別誤會,蘇定方和段長德還沒有這么大的面子,李元喆帶重臣迎接的是蕭皇后。
蕭皇后出身蘭陵蕭氏,是蕭瑀的姐姐,楊廣的正牌皇后,和李氏皇族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戚關系,李家名義上是接受了隋恭帝的禪讓后建立的大唐,于公于私都應該對蕭皇后給予足夠的尊重,所以才有了李元喆帶領重臣迎接五里的大禮。
蕭皇后今年六十一歲,十年的顛沛流離依然無法抹消她身上那股子雍容閑雅的氣質,年紀在她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卻遮不住她銳利的目光。
“李家四郎,你很好,老身在你身上看到了文帝的影子,你比我那亡夫,比你父親都要強,有你在,大唐的未來可期。”
蕭皇后見面的第一句話就說的李元喆有些懵。
他見到蕭皇后時腦子里不自覺的蹦出了后世一些流傳甚廣的八卦橋段,猛地聽到蕭皇后和自己說話,一時沒回過神來,等他反應過來,才明白蕭皇后話中之意。
他恭敬一禮道:“您是前輩,日后若是晚輩哪里做的不好,還請前輩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