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整肅-《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
無論在哪個時代貪腐都是難以根治的頑疾,歷史記錄大唐初期的吏治看似清明,實際上大多是被吹出來的,或者說是被人惡意篡改,做了美化。
武德年間因為貪腐落馬的官員不少于百人,這還是有名有姓有明確案卷記載的朝堂上的貪腐案件,地方上的此類案件多到?jīng)]辦法統(tǒng)計,到貞觀年間,貪腐案件激增,李世民多次試圖肅清吏治,只不過多是口號喊得響,實際的效果有待商榷。
因為李世民對官員犯錯的處罰相對較輕,而且涉事官員多位士族出身,處理的結(jié)果往往很是模糊,犯罪者多是以罷官了事,看看新舊唐書和五代時修撰的史書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的端倪,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可不是說說而已,世家人犯錯,皇帝不敢嚴管史官不敢記載,李元喆可不想后人戳自己的脊梁骨,所以一開始他就沒打算輕輕放過那些貪官。
他的處境雖然算不上好,但他不用如李世民那樣討好士族來換取好名聲,因此他一出手就是非常的剛,剛的完全不講道理。
第一個倒霉的是三原縣令王素,三原縣的天花疫情雖然控制住了,但最終導(dǎo)致三百余人感染,一百余人身亡,王素不作為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李元喆自然不會放過他,讓人仔細調(diào)查了他在三原上任后的一些情況,發(fā)現(xiàn)此人就是個太原王氏出身的夸夸其談的大少爺,年紀不過二十七八,要經(jīng)驗沒經(jīng)驗,要能力沒能力,上任伊始就吞了縣府八百擔(dān)的庫糧和六十匹素紗,還私自把自己的職田擴大了三倍,任上兩年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把治下所有的案件推到前任頭上,然后以無頭舊案的名義送交京兆府,縣府不再接受訴訟,把所有新出的案子交給本地鄉(xiāng)紳處理,如此一來縣府案宗兩年未增一卷,順利的把三原縣變成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模范縣。
順著吏部去年的考評冊往下一查,好么,丫的一個從來不下鄉(xiāng)體察民情的世家偏房子弟竟然考評上上,李元喆當(dāng)時就怒了,找來蕭瑀和兼任吏部尚書的裴寂,要吏部給一個說法。
蕭瑀和裴寂當(dāng)時就斯巴達了,兩人磨磨唧唧了半天,裴寂才硬著頭皮解釋道:“陛下,臣等做考評時一是看舉薦人,二是看風(fēng)評,三是看政績,這王素乃是趙國公舉薦,縣中同僚及百姓對其評價良好,而且按照吏部的章程,王素治下民風(fēng)淳樸,稅款按時繳納,所以給其考評上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兩人心里也是苦,吏部考評是怎么回事兩人很清楚,別說王素這樣沒有什么大惡的廢物,只要是背景夠硬,殺人放火逼良為娼吏部都能當(dāng)做是沒看到。
這原本是個眾人皆知的秘密,沒人會去較真,李淵也是睜只眼閉只眼,可皇帝不知是哪根筋不對頭,抓著吏部的小尾巴不松手,這讓他們?nèi)绾问呛茫荒芤煌贫辶?,把吏部的考評標(biāo)準(zhǔn)拿出來說事了。
他們的想法就是想讓皇帝知難而退,除非皇帝是要下決心整頓吏治,否則應(yīng)該不會再大動干戈了。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李元喆根本就沒明白他們的意圖,一聽說吏部的考評標(biāo)準(zhǔn)如此兒戲,漏洞和篩子差不多,當(dāng)即就炸毛了。
“吏部看來是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連個官員的考評都做不好,朕要吏部還有何用!”
李元喆語出驚人,嚇得蕭瑀和裴寂連忙大禮阻攔:“陛下不可啊!吏部乃是六部之首,輕易動不得呀!”
“請陛下三思,吏治關(guān)乎國本,三省六部是朝廷治理天下的根本,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陛下若是對吏部不滿,下令責(zé)改便可,切勿動肝火。”
他們知道皇帝的思維和其他帝王不一樣,說不定真的會提出廢掉吏部的決定,哪怕是還有太上皇壓著,傳出去也會引起官場地震,后果怎樣誰都不敢保證,他們必須勸皇帝打消動吏部的想法,即便是要整頓吏治也不能太過激進。
“朕不想在這里聽你們聒噪,吏部必須給朕一個滿意的交代,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廢物竟然能做一縣的父母官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朕不管是誰推薦了王素或是其他不合格的官員,從現(xiàn)在起,所有新錄用和升遷的官員必須到吏部接受考核,朕親自監(jiān)督考核,不合格的一律清退,朕不嫌麻煩!”
李元喆是不嫌麻煩,他可以借機在官員體系中提拔安插自己的人,可蕭瑀和裴寂就膩歪的不行了。
他們一直認為皇帝這是要搶班奪權(quán)了,趕緊跑到李淵面前匯報情況,但李淵的態(tài)度十分耐人尋味。
他對二人道:“大唐暫無外患,是時候清理一下家里的老鼠了,別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李淵早有了整頓吏治的想法。
大唐立國已經(jīng)十年,立國初期封出去的官職爵位太多,直接的結(jié)果就是地方上的勢力盤根錯節(jié),朝廷對地方的掌控還要通過這些人來進行,這是掌控欲極強的李淵難以接受的,再有就是大唐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冗官的跡象,大量的職位要占用有限的資源,不利于大唐接下來的發(fā)展,而且這些官員多是士族推舉上來的,士族的官員越多對皇權(quán)的穩(wěn)固越不利,整頓吏治也是一種收攏權(quán)利的手段,最后就是現(xiàn)在的吏治確實是到了需要整肅的時候,刑部上報的有關(guān)番匠補貼被貪污的細節(jié)讓人觸目驚心,李淵也感受到了內(nèi)部的壓力,在外部軍事壓力驟降的時候,正是整頓內(nèi)部的好時機。
于是大唐立國后最大的一次吏治整頓悄然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朝中的官員還沒什么感覺,多數(shù)人以為皇帝和太上皇最多是做做樣子,殺雞給猴看而已,可李元喆的血腥手段真真是讓人見識到了兩個皇帝的決心。
三月初十早朝上,李淵下旨免去李建成鴻臚寺卿的職位,降為三原縣令,即日走馬上任。
當(dāng)日午時,李元喆將五花大綁的王素拎上了明德門城樓,長安城十二道城門之上同時有人宣讀王素罪狀,午時三刻,李元喆親自拔刀,在上萬長安百姓的注視下將王素腰斬,并將其上半身懸于城墻之上,王素一直到身上的鮮血流盡才斷氣,其慘叫聲在明德門城樓上飄蕩了整整一刻鐘......
三月十一,太極宮傳出太上皇御制,王素一家十六口流放崖州,永世不得歸鄉(xiāng),一百二十三名涉嫌瀆職與貪腐的官員被收監(jiān),裴寂罷相,出任河北道宣撫使,房玄齡出任吏部尚書,對關(guān)中、河北道、河南府、河?xùn)|道的所有官員進行新一輪考核。
大唐立國以來最嚴厲的一次吏治整肅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