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按照正常邏輯來講,頡利求和退兵,大唐不用再勒緊褲腰帶繼續(xù)拼命,雙方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可問題是李淵和李元喆父子根本就不想和談。 兩人是頂著國內(nèi)的巨大壓力出兵的,目的也不是單純的擊退突厥大軍,而是想要一戰(zhàn)定乾坤,從根本上扭轉(zhuǎn)兩國的攻守位置,如今好不容易把頡利的主力困住,怎么可能放虎歸山? 但是頡利不知道啊! 他還以為可以像以前一樣打不過就求和,李淵會顧及國內(nèi)的情況和對外形象手下自己的降書放自己回草原去,大不了稱個臣,賠償些牛羊馬匹而已,等自己緩過來再和大唐做過一場,順便一雪前恥。 誰曾想李淵直接斬了頡利派來的使節(jié),把頡利最后一點希望給無情按滅了。 李元喆又加把火,寫了封信給頡利,信中行文可謂是情真意切,滿篇的大白活,答應只取他一人的腦袋,其他侵唐的部族頭人只要放下武器,均可以保住身家性命,如果想為大唐效力,還可以封他們做大將軍。 這封信一傳到突厥大營,信中的內(nèi)容就被李元喆收買的探子給傳了出去,一時間突厥大軍變得躁動起來。 如果說之前頡利手下的那些人對他的態(tài)度僅僅是隱隱的懷疑和不滿,那么信里的內(nèi)容一曝光,他們看頡利的目光就變得肆無忌憚起來,在他眼皮子底下都敢不加掩飾的露出兇光。 這些部族頭人也不是傻子,當下的局勢已經(jīng)非常明朗,用六個字就可以概括:打不過,跑不了。 既然唐皇承諾只要頡利一個人的腦袋,自己這些人又何必和他一起陪葬呢? 隴右的突厥人已經(jīng)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覆滅就在旦夕之間,所有人都變得如同驚弓之鳥,李元喆此時拋出一根救命稻草,再用計挑撥一下,總會有緊張過度的人上鉤的。 李元喆這招非常狠毒,輕飄飄幾張紙就能把頡利架到火上烤,讓突厥內(nèi)部立刻緊張起來,然后做出一些佯攻的姿態(tài),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就能點燃突厥內(nèi)部積壓已久的矛盾。 李淵對他的計策甚是滿意,特意給他派來了唐儉和杜如晦兩個人,輔佐他完成后續(xù)的謀劃。 李元喆因此得到了老頭子的嘉獎,又得了接觸唐儉和杜如晦的機會,最后還讓頡利掉到了坑里,可謂是一箭三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