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長安發生的一切只是個插曲,讓涇河龍王背鍋的李元喆堅定的認為雙皇出征才是時代的醒目標志,其他的事情都是細枝末節不值得自己關注。 ......好吧,其實是老頭子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長安的那些世家人鬧不起來,所以他只要跟著大軍混功勞就好了,其他的事情自然有人做。 不過他也清楚大軍所面臨的壓力,暗中收集了不少物資放在自己的商鋪里,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 他還主動拿出了所有的馬蹄鐵讓騎兵給戰馬釘馬掌,并讓將作監打造了大批的馬蹄鐵和雙邊馬鐙配發騎兵。 其實馬掌這東西和馬鐙一樣,隋朝之前的時候就出現了,敦煌莫高窟的隋初壁畫中就有釘馬掌的場景出現,只不過那時的馬掌設計的并不完善,而是單純的以治療馬匹的腳掌角質開裂的醫療器具而存在,馬鐙則是出現的更早一些,只不過一直是單邊的,只是為了上下馬方便而已,幾乎起不到支撐騎兵重心的作用。 馬掌和雙邊馬鐙的作用讓李淵對李元喆高看了一眼,雖然李元喆找的借口是自己平時打獵的時候碰巧發現了兩樣物品的作用,但它們無疑補齊了中原騎兵與草原騎兵間的騎術差距,算是大功一件。 不過李元喆已經是皇帝了,屬于封無可封獎無可獎的狀態,李淵僅僅是口頭表揚了他幾句而已,就這樣他都樂得不行了。 此戰大唐從長安分三批派出了二十多萬兵力前去迎戰突厥大軍,其中前鋒騎兵兩萬,第二批出發的由定襄道行軍總管李世績率領的三萬騎兵和兩萬騎馬步兵,第三批由兩個皇帝率領、李靖為帥的十三萬混編部隊,加上關中各折沖府也在往涼州方向派出府兵,最終參與到對突厥作戰的總兵力預計會達到三十萬左右。 以大唐現在的國力派出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基本是要砸鍋賣鐵的節奏,可見李淵的決心有多大。 如此大的軍事行動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朝廷撥款十萬貫,糧食一萬擔,李元喆貢獻了大概六十萬貫,京兆府和河南府提前征收部分租調,獲糧二十萬擔,絹麻一百多萬斤,李淵自己掏出了十萬貫,就連李建成和李世民也湊了六萬貫錢和三千擔糧食給兵部支援前線,截止李淵父子出征前兵部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得到金銀銅錢合計九十萬貫,糧食七萬五千擔,鐵料十一萬斤,油料三萬斤,草料三百萬斤,絹麻布匹兩百多萬斤。 這些財貨加在一起的價值超過了一百二十萬貫,接近武德八年朝廷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再算上李元喆手里那些價值超過二十萬貫的物資兵器和不能用錢來衡量的酒精,磺胺,白藥等東西,說大唐這次是傾家蕩產的出兵也不為過。 在李淵和朝中的重臣看來,大唐這次就是在賭國運,若勝利,大唐會迎來真正的崛起,若打平,大唐會陷入長時間的經濟危機,若敗北,突厥必定會長驅直入,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他們都是十分的謹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