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隨著展開,內部飛出了兩個有著金字塔型頭部的智能設備,四條機械臂垂在后方,不斷游動,檢查緊固件的狀況和鉚接情況。 隨著“榫卯”技術的不斷升級,現在太一天工已經發展出了多個變形。 以正方體為身體的“結構榫卯”,搭配“板磚”形成主要框架。 以金字塔型為身體,同樣四機械臂,承擔操作、無氧焊接等的工作“操作者”。 以圓錐為身體,體型更小,承擔巡視工作的“游動者”。 以圓柱體頭部,承擔燃料注入、運輸工作的“補充者”。 其他還有一些廢案,在“南天門”上驗證不給力后被拋棄了,目前“凌霄”上的智能設備,主要以這五種為主。 完成不多的工作后,這些“操作者”回到了固定位置,也就是“凌霄”的外側,收起機械臂,抓牢連接件,慢慢沉寂下去,如同凌霄上的一顆凸起。 四發火箭,還遠遠無法構建起完整的“凌霄”,哪怕是載荷提升近一倍的“敬天二號”,因此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工作,軌道上也只出現了一小截。 甚至因為過于短小,更像是一個環。 地面,萬戶基地,各種信息紛紛而至。 “一階段部件全部展開,智能組網遙測良好。” “太陽能系統工作正常,電力反饋達到預期的101.21%” “操作者歸位待機,完成了所有工作項目。” 智能指揮中心里,周瑞點點頭道:“啟動六爻隱身模式。” 軌道上,只有一個環的“凌霄”,內部某個隱藏的部件開始工作。 沒有聲光特效,一切都那么安靜。 片刻后,凌霄六個角的位置,六根粗壯的天線立了起來,以簡單粗暴的物理方式,突破了電磁屏蔽場的邊界,用以接收和釋放各個方向的信號。 這種模式和戰斗機機頭的“尖尖雷達”一樣,簡單有效。 剛才是像是“戒指”,現在像是釘刺戒指 極端情況下,可以開著隱身而收回“天線”.就像靜默狀態的潛水艇一樣,不過那樣地面也聯系不到“凌霄”了 “凌霄電磁反應消失.” “我方通訊能力重建成功六爻模式工作正常。” “軌道高度正常、全遙測正常” 至此,第一次發射,圓滿成功。 全球首次智能化發射。 全球第一次同時發射四枚火箭。 全球第一個軌道外軍用永久設備。 都在今晚達成。 不過還不是高興的時候,這樣的發射,他們一共要進行八次。 只有一連八次都不出問題,最終才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