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總,你知道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最近航天局的收獲這么多,其中最大的是哪個。”
周瑞放下手機,笑著說道:“應該是火箭回收吧,有了這門技術,以后中國航天在‘商發’領域,應該就有了無與倫比的優勢?!?br>
孫局長卻搖了搖頭:“不是,是來自社會的‘關注度’?!?br>
周瑞有些意外:“您還會在意這個?”
孫局長向后一靠,看著這處臨時辦公室的天花板,給周瑞講了一個故事。
“也沒有太久,大概00年前后吧,那時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財政上也越來越富有余力,當時我們航天局卻遭遇了危機,因為從下到上,都不太理解航天事業的意義”
作為一個極特殊的領域,航天比航空,還要遠離人民群眾。
雖然火箭、衛星、導彈等技術,守護著、服務著無數國人,卻經常不被理解。
孫局長依稀記得,當時有資歷很老的學者專家,指著航天局的鼻子說:
“不要拿我交的S,去造火箭,哪怕只有一塊錢!”
這類的想法,當時大行其道,擁躉無數,甚至影響到了組織上的判斷。
當然,之后還有同款:不要拿我交的S,去造航母,去造跨海大橋,去造高鐵等。
那是一個,一本《讀Z》閱天下的年代。
外國人搞航天,是人類文明的未來之光。
中國人搞航天,是在勞民傷財,好大喜功,華而不實。
當時孫局長氣的,三天三夜睡不著。
明明國家實力強了,工業基礎好了,以前拼了老命都要發展的航天技術,現在卻反而越來越被嫌棄。
嫌棄難,嫌棄貴,嫌棄沒有實際意義,不如去建希望小學,不如去幫助老百姓。
孫局長沉聲道:“我當然知道,有很多山區孩子沒學上,航天局自己也有教育扶持援助但,是能這么算的么?”
之后他的老領導,也就是當時的局長,沒有去辯駁,或者和那些學者專家打擂臺。
而是決定,積極的展開科教宣傳。
當時,那位戈壁灘走出來的老航天人說道: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誤解是因為他們看見不見,摸不著,我們不該生氣,這是我們工作做的不到位,沒有讓更多的人看到“航天”的魅力和重要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