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然而,這依舊不是周瑞的最終目標。 如果只是這個程度,他都沒必要進來這里,自己在外面做就成。 他終于說出了設計中,最后兩個指令。 “改造當前造物,使其可以適應‘月面’引力條件。” “改造當前造物,使得其可以適配智能工業集群制造。” 這下,面前的火箭外形,徹底.變得鬼馬起來。 當今所有國家的火箭技術,都是分離式設計。 也就是一邊飛、一邊拋。 為什么如此,因為當一部分部件燃料耗盡時,這部分也就變成了“火箭”的累贅。 拋掉,才能盡可能優化“推重比”,讓速度越來越快,讓自重越來越小。 可以說,分離式設計,是因為“燃料技術”能效造成的,人類尚沒有掌握,可以奢侈的“不拋”而飛,擺脫地球引力的燃料技術。 燃料本身,就是火箭最大的重量來源,和體積需求。 但!如果在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在沒有大氣阻攔的月球。 火箭逃逸引力約束,會簡單到一個讓地球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不單單是只需要六分之一的“推力”,因為推力需求小了,燃料需求也小,燃料需求小,設備體積也更小設備小了,重量也小了 最后推力需求更小了。 所以:推力越小,推力越小。 把東西,發送到月球上,需要動用數百噸的龐然大物,燃燒數百噸的燃料,但把東西從月亮發回地球,則只需要提供很小的推力,離月后,自己就會被地球引力捕獲。 舉個例子,前世的嫦娥五號,返回艙500千克,上月球后相當于只有80多千克。 然后它只需要3000牛的推力,就把自己送回了地球。 只要計算好軌道就行,其他的交給引力。 所以,“殖月計劃”最大的便利,不是往月亮上發東西。 而是從月亮上發東西。 在地球,依靠火箭回收技術,降低載荷成本。 在月球,利用“機械智能”和引力條件,構建物質流通。 只有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才能構建出一個雙向“地月通道”。 這將直接影響“殖月計劃”的價值,和實際意義。 白色空間內,眼前的火箭,直接縮水到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程度。 而且不再是分離式設計,而是一個整體。 最有趣的是,因為不需要考慮“空氣阻力”。 它變成了一個. 正方體。 是的,一個邊長四米左右的正方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