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女調研員寫下:統籌性有待提升,工作訂單過于分散 當然,這不是“農神”的問題,畢竟這是個新技術,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如果“農神”的應用,能夠更加普遍,就能像傳統農機那樣,有更合理的區域規劃,效率應該還能再提升。 “那您覺得,農神的價格貴么。” “我滴天爺,一畝地才五塊錢!哪里貴了~!” “去年找人手撒的,一畝地幾十塊錢,就這還得是沾親帶故才愿意來,每天管飯,農忙的時候誰家都缺人。” 旁邊小劉突然說道:“一畝地五塊錢?” “嗯啊,咋了?” “伱家300畝,他半小時掙了1500?” 肥是自家準備好的,農神也就費個油錢、電錢. 雖然沒細算過但小劉感覺,這比送外賣有前途啊 他是去過大城市的,不覺得自己學不會操作“農神”。 只是心想這么一臺機器,很貴吧?! 小劉決定回去打聽一下,雖然老家這邊只有一臺,肯定不飽和,哪怕以后飽和了,他也能開去別的地方.那畢竟是一輛車子不是? 有趣的事情是 一通操作下來,農戶感覺自己賺了,畢竟真金白銀的省下了錢,全是純收入。 開農神的也覺得自己賺了,半小時一千多塊,哪怕刨去成本,也肯定有的賺。 兩邊都覺得自己賺了,這就是生產力的提升. 而不是一個鏈條上的上下擠壓內卷。 女調研員不但認真詢問了農戶們的想法,還去了農神剛才工作的地方看了一眼。 黃色的土地上,黑色的基肥很顯眼。 而且恰巧旁邊一塊地上,有人正扛著麻袋,在隔壁地塊人力撒肥。 撒的有稀有疏,不夠均勻,和隔壁農神作業的土地,視覺上有著明顯對比。 女調研員感覺這場景很有參考意義,拍下了一張照片,準備拿回去匯報。 然后叫上同事,出發去下一個調研點了. 這次得有點提前量,否則又趕不上熱乎的。 同樣的工作,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村莊都在發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