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介時專利的事情歸專利,利潤的事情歸利潤,學界的事情歸學界。 初期投資可能并不需要太多,至少被“開明智能”吸金能力搞得金錢脫敏的周瑞,覺得很少。 大概200萬左右,十多個人的規模。 人和錢復大全出,設備更是現成的,全校隨便用。 日后的利潤,學校則只禮貌的拿個10%。 研究人員的補貼,日常運營費用,從總收益里扣,如果虧本了不產生利潤,學校兜底。 商業價值、知識產權等歸研究所,等同于90%歸周瑞。 而所有相關學術論文,全都以“復大太陽能研究所”的名義發布,包括周瑞那篇開山之作。 這個“名義”不是說一作換成研究所,而是投稿單位是研究所。 一來一回.周瑞分比不花,包括精力投入也極為有限,卻能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落地,并且得到學校的傾力支持,擁有了大量后備科研人員去改進這一路線。 交給母校,省心省錢。 而復大只花了200萬,得到了注定可以有大量“科研成果”產出的寶藏,還能在國際學界引起一波轟動,未來又有一個“新能源領域旗幟”,插在自己的學界城堡上做招牌。 賺.太賺了! 200萬算什么.有時候組織一個假大空的國際學術會議,就得花掉這么多,請一大堆各國專家來開會吹牛逼,住最好的酒店,吃最貴的餐廳,年年做冤大頭。 現在一對比。 那有錢還是得花在周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