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工作機會少,不少上山下鄉的青年回到城里沒有工作,很多家長都鬧,而且這些青年的工作問題不解決,在城里就會游手好閑,容易滋生出事端。 上面也給出了解決方案,就是父母有工作的,如果提前退休,原單位可以給孩子安排一個工作崗位,很多父母便早早退休,讓自己的孩子獲得一個工作機會。 “李教授為了她這個兒子還真的是犧牲挺大的。”陸浩說道,“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過兒子有了工作,穩定了,她應該放心了。” 他故意這么說,就是為了再套一套話。 果然,有大媽立刻就道,“哪放心的下?李教授家兩個兒子,大兒子留在城里,早早的就結了婚,但是找的工作不好,很辛苦,現在也還跟李教授住一起,小兒子前兩年才回城里,一直沒找到工作,李教授就跟學校提出退休,讓學校給小兒子在學校辦的文具廠里安排了一個職位。” “那小兒子的工作比大兒子的工作要輕松不少啊。”陸浩說道,“大兒媳婦心里怕是不舒服。” 這種事不只是存在于普通家庭,就是在知識分子家庭,在教授家庭同樣也存在。 一碗水很難端平。 從李秀娟的角度去考慮,她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大兒子和小兒子都能結婚生子,都能成家,都能有一份工作,都能在城里,都能留在她的身邊。 而且大兒子一直留在身邊,小兒子上山下鄉,去了農村,交通和通訊不便,一年見的次數有限,她心里恐怕也會有愧疚,所以寧愿犧牲自己的工作崗位,換取小兒子能從校辦企業得到一個工作的機會。 想要的是結果公平。 但是在大兒子,大兒媳婦那里,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情況,做母親的偏心,給小兒子找了一個比較好的工作。 “肯定不舒服,不過倒也沒吵,只是心里有疙瘩,她大兒媳婦偶爾會跟我們抱怨兩句,但沒當著李教授的面說。”一位大媽說道。 李秀娟的事在教職工家屬里傳的很厲害。 陸浩的話挑起了這些大媽的話頭,后面不用陸浩再問,這些大媽自己反而打開了話匣子。 “李教授小兒子有了工作后也找到了對象,快要結婚了,但沒有房,等結了婚,夫妻倆肯定也是跟李教授住在一起。” “李教授夫妻兩人,大兒子夫妻兩個,家里還有個娃,再加上小兒子夫妻兩個,50平的房子住著7口人。” “她現在房子是兩間房,肯定還要單獨隔一間出來才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