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讀書人掌握天地偉力,但不能參與朝堂政事,準確點來說不是不能參與,而是不敢輕易參與。 生怕因為自己的判斷,導致事情沒辦好,以至于國運下降,而負責的儒家讀書人,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當然最大的麻煩,還是朝廷承受。 所以儒家雖然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可也有相應的弱點。 許守云覺得蠻有道理的,畢竟讀書人更多的是‘思想’與‘格局’上,讓他們去教化萬民,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讓這種人參與朝堂斗爭,那基本上就是自掘墳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儒家仁愛,如果放在戰場之上,有十萬將士身穿藤甲,刀槍不入,把我軍殺的節節敗退。 這個時候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火攻,請問是攻還是不攻? 常人都會選擇火攻,可這群儒家門生還真不一定會選擇火攻,畢竟仁愛第一,所以儒家參政真不一定是件好事。 索性儒家就安安心心關起門來讀書,對大家都好,當然儒家還有一個責任,那就是守住君王最后的底線。 如果君王做了一些人神共憤的事情,儒家肯定要出面制止。 朝堂百官牽扯的利益太大,倘若遇到一個太懂帝王之術的皇帝,百官就會淪為帝王的棋子,由著帝王胡作為非。 這個時候儒家就要登場,開始找皇帝談談心了,當然聽話就是談心,不聽話就是挨噴了。 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那如何才能成為儒家讀書人呢?” 許守云對這個格外感興趣,畢竟儒家讀書人相當于一張免死金牌啊,根據李云所說。 天下人都敬重儒家讀書人,不管是大魏王朝的還是大楚王朝,亦或者是大景王朝,只要是儒家讀書人,在任何地方都受人敬重。 并且殺儒會影響國運,哪怕殺的是敵國儒者,也會受到一定國運影響。 當然殺自己國家的影響最大。 自己雖然臥底,可不影響多點底牌,所以許守云格外關心。 “賢弟,儒家入品,講究緣分,悟性以及心懷,三者缺一,終其一生也難以入品。” “這也是天下讀書人如此之多,然真正入品者少的原因。” 后者回答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