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277章 涼州三分-《瀚海唐兒歸》


    第(1/3)頁

    涼州城,大云寺,這座威武的寺廟乃是涼州八景之一。

    原本是前涼王張軌的宮殿,武周時期改成了大云寺,西夏稱護國寺,后世仍能看見它的宏偉與威嚴,武威大云寺銅鐘聞名遐邇。

    這座寺廟的地位,    在此時的河西是任何一座寺廟也比不了的。

    而且涼州的大云寺,還與安西疏勒大云寺和于闐娑摩若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疏勒大云寺的最后一任安西四鎮僧統官,就是出自涼州大云寺,而在吐蕃攻陷疏勒大云寺后,僧統官的弟子們,    又受到了于闐王室的保護,很多人就是于闐娑摩若寺的建立者。

    現任的涼州大云寺主持,曾在于闐娑摩若寺主持叁藏法師僧伽羅摩座下修習《地藏菩薩本愿經》《法華經綱要》等,是以雙方還有個師徒名分。

    此時,涼州大云寺佛門大開,一隊口宣佛號,大約有兩百余人的僧眾,身穿最普通緇衣,神情肅穆的從東門宣武門走來。

    涼州宣武門極高宏偉廣大,甚至要超過了長安城的東門,每當有朝廷使節和大德高僧來涼州,就會由此而進。

    此時的涼州,雖然已經不復昔日雄風,    但仍然是河西第一大城,只是城中原本的坊市結構已經完全被破壞,    取而代之的卻是以身份為區別的涇渭分明。

    東門宣武門一帶,聚居的是仍然堅守漢人傳統,    以朝廷兵馬自居的涼州漢人。

    這部分人有兩個來源,一是姑臧李氏的后人,    他們的祖先是漢朝名將李廣的十四孫,    西涼建立者李嵩的祖父涼景王李龕。

    而唐朝皇室隴西李氏,    實際上就是出自姑臧李氏,李龕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十世祖,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十一世祖。

    有了這份淵源,哪怕吐蕃人攻陷涼州乃至整個河西以后,大部分河西隴右漢人子孫逐漸淪為嗢末,唯有姑臧李氏一直在堅持。

    說近一點的關系,張昭的十四姑祖父,張義潮十四女所嫁的歸義軍大將李明振,他們這一支沙州李氏,也是出自姑臧李氏。

    可以說涼州李氏跟李存惠是同族,張昭想要驅逐的李文謙,就是姑臧李氏的嫡系子孫。

    當年歸義軍取涼州,張義潮僅以番漢精兵七千,就能打破涼州這樣的巨型城市,姑臧李氏從中穿針引線,聯絡嗢末各部響應歸義軍驅逐吐蕃人居功至偉。

    第二個來源,就是唐懿宗咸通四年,唐廷為了與歸義軍爭奪涼州,    在這一年撥款修繕涼州城防,    當時名相裴度第叁子裴識任天平軍節度使,朝廷于是派遣鄆州天平軍兩千五百人西進涼州,戍守此地。

    后來黃巢之亂,唐廷徹底失去了對涼州把控的能力,加上一系列的變動,這兩千五百鄆州天平軍,就在涼州扎下了根。

    目前涼州城東的漢人,就是以他們為主,其與姑臧李氏一起,共計有戶叁千余,口兩萬,他們掌握了涼州名義上的政權以及城外的大片良田。

    而在涼州城西崇德門附近,聚居的是嗢末化的粟特人。

    嗢末這個詞,基本就是指吐蕃化的吐蕃仆從部落,成分非常復雜,漢人、吐谷渾人、粟特人、甚至還有黨項人。

    這些在吐蕃統治河西的幾十年中,逐漸吐蕃化的族群,統統被稱為嗢末。

    這一部分粟特人,以曹家為首,并有康、安、史等姓。

    他們掌握了涼州大部分的經濟活動,以行商為主,也有接近叁千戶,兩萬余人,當然與上面的漢人一樣,并不是都住在涼州城中。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山市| 东海县| 彭阳县| 阿拉善右旗| 泸溪县| 常宁市| 上犹县| 长兴县| 青田县| 康乐县| 洞口县| 洪泽县| 莎车县| 屏山县| 郯城县| 通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清水县| 渝北区| 集安市| 恭城| 邻水| 新绛县| 长顺县| 汉寿县| 高青县| 安泽县| 威远县| 广灵县| 遵义市| 永宁县| 西藏| 霍州市| 公主岭市| 丽江市| 香河县| 白山市| 乌审旗| 盱眙县| 始兴县|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