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都鳳陽。 朱允熥站在鳳陽城的城門外,眺望著這座本不該出現的城市,腦子里只有四個字——富麗堂皇。 為什么說這座城市本不該出現呢? 因為這完全是朱元章個人不顧朝臣反對,一意孤行建設出來的一座城市。 從洪武二年開始建造,一直興建到洪武八年,其中調用了數以萬計的民夫和工匠。 后來工匠和民夫不堪其苦,在宮殿的下方行詛咒之事,朱元章一氣之下將幾萬人殺得只剩不到一千人。 不過在那之后,朱元章也停止了中都鳳陽的建設,只是將其當成一個陪都使用。 朱允熥騎馬走在鳳陽城內,看著兩旁鱗次櫛比的房屋,整齊的街道,以及富麗堂皇的宮殿,有些明白為何當時選封地之時,皇爺爺非得讓他選鳳陽了。 就占地規模來說,鳳陽城不論城池,還是宮殿的規模,都要比南京城更加宏偉壯觀。 傅友德見朱允熥不住地左顧右盼,不由笑著問道。 “三皇孫是不是后悔了?” “鳳陽府可比松江府富庶多了,三皇孫卻將其拱手讓人,當真是可惜喲!” 朱允熥聞言無所謂的笑笑道。 “不后悔!” “此地雖好,但卻不是干事業的地方,顯得太過于狹隘了,伸不開手腳!” 傅友德聞言由衷贊嘆道。 “三皇孫所言甚是!” “雖說皇爺當年是以勞民傷財的理由停工的,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這地方根本就不適合做國都。” “其理由跟三皇孫說的一樣,太狹窄了,裝不下京師的數百萬之眾,不足為天下都城!” “也就地理位置比金陵城好點,四面是山,易守難攻,有一定的防御價值。” 傅友德說到這兒,就跟打開了話匣子似的,開始跟朱允熥臧否大明的各個都城。 “金陵其實也不適合當國都,城墻都快修到長江里了,成個什么樣子?” “自古以來大江大河的邊上,就沒有當國都的。” 朱允熥聞言杠了一句。 “開封城不就在黃河邊上嗎?” 傅友德聞言,沒好氣地回懟了一句。 “所以徽欽二帝被金人給抓去了呀!” 朱允熥聽到這話無奈地聳聳肩,半抬杠地問了一句。 “那依穎國公之見,大明何處可為都城?” “這個嘛……” 傅友德沉吟半晌,隨即無奈地搖了搖頭。 “實話說,各地都有優劣,沒有啥太好的地方。” 朱允熥聞言白了傅友德一眼。 “那你說個什么勁?” 朱允熥懟完傅友德,就打馬進了中都皇宮。 中都皇宮是彷照南京紫禁城的形制修建的,只是在規模和占地上更加宏大。 現在整個中都城,朱允熥的爵位最高,他理所當然地住進了乾清宮里。 至于傅友德和隨行的將士們,則只能在中都的軍營里駐扎。 哪怕皇宮里有的是多余的房子,他們也不敢住,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朱允熥在中都休整了一晚,第二天就去城南十里外的祖陵拜謁。 大明的祖陵在老朱當皇帝之前就開始修建,一直修建到洪武十二年才竣工。 在這個祖陵里埋著老朱的父母,后來老朱覺得太荒涼了,又把三位兄長和嫂子,以及兩個侄兒的墳墓都遷了過來,并正式改稱皇陵。 皇陵有內、中、外三層,最里邊稱為皇城,青磚砌筑,高二丈,占地約一千平方米。第二層也是磚墻,占地相比皇城要大得多。最外層是夯土城墻,其占地面積比之一般的府城都要壯麗幾分。 朱允熥沿著皇陵中間的神道,經過紅橋、靈星門、磚城北明樓、神道、御橋、皇城金門,然后來到皇陵的享殿。 原則上說,他此次祭奠的終點就是這兒了。至于后邊的墳丘、明樓等處,非必要就不用去了。 事實上,朱允熥也是聽了傅友德的建議,這才想起來祭奠一下皇陵內的先祖的。 按照傅友德的說法,出征的時候事情緊急,沒過來拜祭一下也就算了。現在出征歸來,大獲全勝,再不來祖陵拜祭一下,會被天下人戳嵴梁骨的。 朱允熥在路過御制皇陵碑之時,駐足觀看良久。 本來他只是想過來點個卯,奉上三牲祭品,做做樣子就走。 然而,當他看了老朱寫的“御制皇陵碑”上的碑文,頓時被老朱艱難的創業之旅給感動。 正常來說,歷朝歷代的皇家碑文,都是由朝廷的大儒寫成。 然而,老朱怕那些文人寫得太文雅,后世子孫看不出創業的艱辛,干脆自己用大白話寫了一遍。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農業艱辛,朝夕旁徨。 俄爾天災流行,卷屬罹殃。 皇考終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喪。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 既不與得,鄰里惆悵。 忽尹兄之康慨,惠此黃壤。 殯無棺槨,被體惡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漿。 …… … 御制皇陵碑的文字質樸,樸實無華,但其中所蘊含的凄涼和無助,卻讓人聞之落淚,看之心酸。 朱允熥看著老朱親手所書的碑文,只感覺自己好像有點懂這個老頭了。 皇爺爺的一生太艱辛,太不容易了。 皇爺爺之所以如此勤政,不是因為他貪戀權勢,只是他知道自己的一切來之不易,太害怕失去,不敢輕易放手罷了…… 朱允熥在御制皇陵碑前駐足良久,直至將所有碑文背誦下來,這才帶著沉重的心情走進享殿,認真地履行祭奠的儀式。 “來人,拿紙筆,孤要親自撰寫祭文!” 傅友德一直在觀察朱允熥的表情,剛剛看到朱允熥在陛下的皇陵碑前動容,他就覺得這個建議提對了。 現在聽到朱允熥要親自撰寫祭文,傅友德開心地趕忙接過筆墨紙硯,親自給朱允熥磨墨。 朱允熥略微沉思一會兒,飽飽地蘸了墨汁,然后提筆在紙上寫起來。 在朱允熥揮毫潑墨之時,他身旁的錦衣衛,早就拿出一個小本本抄寫起來。 朱允熥這邊寫完最后一個字,錦衣衛那邊也將祭文發了出去。 中都距離金陵城很近,朱允熥這邊剛舉行完祭祀儀式,錦衣衛的小報告也送了出去。 徐六子本能地覺得,皇爺看到少主親自撰寫的祭文,一定會非常欣慰。 因此,自作主張,直接用八百里加急的形式,將祭文送回京城。 老朱在打發走張邋遢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一來是高興大孫的壽數綿長,二來則是憂心自己早年殺得太多了,會不會影響了大孫的壽數,影響大明的國運? 在這之前他是不怎么信這些的,但今天聽到張邋遢也這樣說,就由不得他不信了。 再加上他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也讓他對自己產生了些許懷疑。 因為懷揣著這個心事,老朱連午膳都沒吃,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宮殿里,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一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