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水力-《大明1617》
第(2/3)頁
張瀚原本就打算和他說火炮的事,今天原本的工作計劃已經全部推后,此時便是欣然道:“很好,便去兵器局。”
整個李莊北面已經全部是被三個局給占據了,原本的灌木從和小樹林被削伐一空,地也燒過,然后墊土夯平,然后修上了平直堅固的道路連通,再然后就是修河,水利上頭有了此前水車的經驗,算是駕輕就熟,三個局的位置是從北到南,河流則是東西流向,一頭高一頭低,中間還有窄處和水車配合用來使河水成為激流,這樣才能帶動未來很多的水力機器……在這事上張瀚并沒有失誤的地方,雖然現在水力機器還不多,但事前的準備工作他是做的很到位的。
張瀚倒是曾想過蒸汽機,似乎原理并不太復雜,連他也知道大致,不過仔細想想,還是太復雜了,誰叫他連初中也沒有念完?這事可不是腦子一拍就能弄出來的,歐洲從理論到實踐也是經歷上百年才鼓搗出來這玩意,然后真正實用又走了很長一段路,他這里想直接弄出來這大殺器就有些太假了。
兵器甲仗局在中間位置,火器局在最南,北邊是馬車雜項局,眾人都跟著張瀚一起走,兩邊相隔不遠,中間有一些倉儲區,張瀚正好順道看一下已經造出來的成品。
“腰刀制的不錯。”張瀚經過兵器局的一個庫房,拔刀出刀鞘,看看仿制戚刀的刀身,感覺很滿意。
刀身平直,把手到刀鋒處是由厚變薄,刀身有些象柳葉,又有些象寬闊些的倭刀,其實戚刀就是仿制的倭刀,戚繼光抗倭后雖然有了克制倭刀的利器和戰法,戰損比高的驚人,但戚繼光并沒有因此忽視敵人武器的長處,明軍的腰刀有的過于粗笨,有的佩刀重達七斤,過于沉重,戚刀重三斤到四斤左右,狹長鋒銳,配上盾牌,披上重甲,確實是跳蕩戰兵的最佳利器。
“這刀若是買去,恐怕要六兩左右。”
一般的戚刀用的鐵質多有雜蕪,另外鍛打的水平也有高有低,甚至包括刀柄和刀鞘也有質量問題,其中以工部出產最為差勁,工部的腰刀是三兩一把,一般軍鎮自造的就比工部的用料用工要講究的多,一般是五兩左右,李莊這里的戚刀水平若是拿出去賣,果真要到六兩甚至七兩一柄。
張瀚聽的心中一動,說道:“成本多少?”
“成本原本也在四兩七到五兩之間。”楊和高說道:“現在用了新的機器,成本下降三成,現在三兩出頭到三兩五左右。”
“很好,很好。”
張瀚心中的想法越發明確了,新的機器會源源不斷的出現,這代表工料錢大為節省,時間大為節省,代表可以大量出產優質的兵器,裝備部隊的瓶頸不復存在,甚至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更妙的是靈丘那邊解決了供給精鐵的問題,以前的靈丘就算出產精鐵質量也遠不及閩鐵,大量制造就需要大量的購買閩鐵,成本肯定降不下來,另外就算成本能降下來,也得張瀚有本事買到這些閩鐵才行。
“這是拉絲機,是小人和老陳兩人一手研發成功。”
張瀚眼前的拉絲機是用水力帶動,由人工打造的螺桿不停的驅動機器,粗鐵從一頭固定,然后機器不斷的將鐵絲拉長,最終出來的便是合用的細鐵絲。
陳耀宗的黑臉上滿是興奮,他道:“有了這機器,就是以眼前的人手,鎖甲每天可制五到十領,一個月二百領沒有問題。”
這個能制鎖甲的工匠還是張瀚從京師挖來的高手,以陳耀宗帶著的學徒也有好幾十了,但以這些人手一個月只制成不到十領甲,主要還是敲鐵環再鑲嵌太過費工時,鎖甲在元明交替時出現在中國,工藝漸漸成熟,在后世也有明制鎖甲傳世,更早的便沒有了,中國是以扎甲和鱗片甲為主,明時才出現棉甲和鎖甲為主的趨勢,主要也是冷熱、兵、器交替帶來的影響,棉甲省鐵省工,防冷兵器不行,但防鳥銃的殺傷效果較好,鎖甲不防戳刺,對劈砍和弓箭的防御力超過棉甲。
這些甲當然都不如純粹的鐵甲防御力高,但純鐵甲不僅成本高昂,打造也十分費工費時,一領鐵甲按以前的報價也接近二十兩的成本,現在肯定在五十兩以上,甚至在戰亂時期,鐵甲嚴重缺乏時,一領上好鐵甲賣到上百兩也很正常。
鎖甲的價格也并不低,這造成邊軍將領對鎖甲接受度很低,只有京營大量裝備了鎖甲,在邊軍只有精銳家丁披多層甲胄時會加披一層鎖甲,女真人的少量鐵騎兵和白甲兵也會加披鎖甲。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双鸭山市|
岢岚县|
丘北县|
镇平县|
锡林郭勒盟|
浑源县|
清镇市|
临安市|
托里县|
濮阳市|
论坛|
中方县|
东港市|
凤冈县|
延吉市|
古丈县|
湖州市|
凭祥市|
赞皇县|
瑞昌市|
双峰县|
米易县|
陇南市|
稷山县|
闸北区|
微山县|
龙陵县|
普格县|
宝兴县|
梧州市|
信阳市|
昆明市|
弋阳县|
怀远县|
贵溪市|
赤城县|
云林县|
子长县|
阿瓦提县|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