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很快,蔣所長就叫來了熟悉羅家村民情的民警羅榮兵,搬來材料,協助李想他們調查。 羅榮兵,今年33歲,他本人就是羅家村的人,當年發生這起案件的時候,他還在上學,后來加入公安后,得知這起案件依然沒破,他也主動要求參與過這起案件的排查工作,對于自己村子里的情況,他算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在接到所長的任務后,羅榮兵立即根據要求,將當年所有關于外出務工的人員資料及筆錄都拿了出來。 “所有資料都在這里了,當年羅家村及周邊幾個村的外出務工人員一共有486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靖海市周邊務工,少數人跑的比較遠,天南地北的,想要從這么多人里排查兇手,難度也不小。” “那這里面有多少人,是有案底的呢?” “額,這個我沒統計,我現在就來看一下。” 所有刑滿釋放的人回到家鄉,都會在轄區派出所報備,民警對于這些有前科的人,也都會時常電話關心一下他們的動態,一方面是關心他們是否能很好的融入社會,重新做人,一方面也是監視他們,不要成為慣犯,再次觸犯法律。 羅榮兵手里就有管著一些刑滿釋放的人,他拿著自己的名單從里面比對,發現還真有不少人名重合。 “我看了一下,符合要求的人,有12人。” 李想聽后一喜,通過條件篩選,人數一下子就縮減到了12人,調查的難度也瞬間小了不少。 “毛哥,真有你的,這么一篩查,我們只要調查12個人就行了。” “但是兇手也不一定就在這12個人里,如果兇手沒有繼續犯罪,那我們就直接排除了正確答案。” 李想點了點頭:“這倒是,不過就算直接排查這486人的外出務工地點,那也比全國排除的工作量小不少啊。” “你說的對,先帶回去試試。” 毛濟點了點頭,然后對著羅榮兵說道:“這486人的名單以及他們的務工地點我都先帶走了,謝謝你們的配合。” “哪里話,案件能破了,就相當于搬開了壓在我們羅陽派出所身上的石頭,我們應該謝謝你們才是。” “都別客氣了,我們和蔣所說一聲,就先回局里了。” 在和蔣所長打了一個招呼后,兩人便立即帶著所有材料回到了市局。 接下來,他們便是對這些人員進行分類統計,按權重比,排列出這些人集中在哪些地方務工,然后按照排名,輸入系統,對這些地方的失蹤人口,進行單親比對。 這12人共分散在5個地方,大部分人都集中在淮北、梁溪和金嶺,因此,受害者重點先從這幾個地方開始進行比對。 同時,也向這幾個地方的公安申請協查通報,調查十四年前符合受害人特征的失蹤人口信息。 這個工作是異常繁瑣的,整個刑偵一中隊,花了一周時間,才將所有的信息都梳理清楚了,最后有35條失蹤案符合條件。 通過對這35條失蹤案的單親dna數據比對,他們終于找到了受害者的母親。 “找到了!” 楚秀蘭,順安人,十三年前,她曾從順安來到梁溪尋找女兒柳頡,久找無果后,在當地梁溪報了案,稱自己的女兒失聯了。 刑偵隊一周的辛苦,在這一刻,感覺都是值得的。 曹軍也是精神一震,十四年的懸案,終于有了線索,他立即對毛濟說道:“你和李想馬上出發,去一趟順安,帶著死者的畫像,讓家屬確認一下。” “是。” 李想也很激動,受害者的身份終于確認了,那么距離抓到兇手,還遠嗎? 周嫚給他們訂的是明天的高鐵,明天又要出差,家里的煤球再次無人照料,李想只好給孫志東打去電話。 “什么?你又要出差?你最近都在忙什么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