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顯微鏡下的大明》
第(1/3)頁
最后的最后,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需要介紹。
弘治年間,四川合州有一位叫趙官的小孩。他聽在中原做過官的長輩講,金陵城邊上有個后湖,后湖里藏著銅版冊,不是公事的話沒人能進去,普通人只能遠遠望著,儼然如仙山一般。年幼的趙官將信未信,但印象極深。
到了正德六年,趙官進京趕考,名列三甲。他被分配到了南京,擔任戶科給事中,主管后湖黃冊庫。童年的幻想,就這么突然出現在眼前,這奇妙的命運境遇,讓趙官驚喜莫名。
大概是因為多了一層童年的情懷,趙官對后湖黃冊庫格外上心,一到任便做了幾件大事:將廚房從中洲轉移到荒洲,制定了嚴厲細致的防火條款。全靠他打下的基礎,后湖黃冊庫二百余年運營,不曾發生過一次火災。他還積極上書,要求改善駁查監生生活環境,嚴查黃冊舞弊,等等,總之是個閑不住的人。
趙官太喜歡后湖了,他覺得這么歷史悠久的一個冊籍庫,如果不為它寫點什么,未免太可惜了。用趙官自己的話說就是:“惜其歷年既遠,諸例散逸磨滅,而莫肯為之志者,使夫有事于湖者茫然無所執持,懵然無所遵守。”
趙官找到一位叫楊廉的學者,說他打算為后湖修一部志。楊廉是在《明史》里有傳的大人物,也曾擔任過一任后湖主官。他對趙官的這個想法大為贊賞,鼓勵他說,你來寫,我幫你校訂。得了前輩背書,趙官士氣大振,叫上他的副手——眉州人趙濟寬,一起利用工作余暇搜羅一切相關資料。
這件沒有酬勞的業余工作持續了兩年,先后八次修改,最終在正德九年成稿,定名為《后湖志》,一共十卷。
此書名字雖然看起來像地理志,但其實里面主要收錄了黃冊庫的沿革掌故、黃冊典籍變化以及后湖主官與朝廷之間的奏疏公文往來,還附了與后湖有關的詩文二卷——與其說是后湖志,毋寧說是一部后湖黃冊庫史。
書成之后,趙官拿去請楊廉校對,不料卻驚動了一位更厲害的人物,叫羅欽順。羅欽順是江右大儒,號“整庵”,曾與王陽明書信辯論良知之說。他看到《后湖志》后,頗為欣賞,稱贊說:“自今以往有事于湖上者,既得有所據,以適夫損益之宜,以謹厥藏,將永永無弊。”并欣然為之作序。
趙官此舉,也得到了繼任者們的認同。在他之后,嘉靖二十八年的后湖主官萬文彩、李萬實在其基礎上,增補了正德、嘉靖兩朝文件;此后嘉靖四十一年,又有陸鳳儀再次修訂。此后萬歷、天啟兩朝,也有人不斷增補,遂形成了現存的《后湖志》規模。可惜崇禎一朝,黃冊形同虛設,后湖主官也沒什么心思繼續增補,以致缺少了明末一部分。
《后湖志》是研究明代黃冊最直接、最權威也最翔實的一手資料。其他史書論述至此,要么概略一說,語焉不詳,要么高屋建瓴,深究其意義,不及其余。只有《后湖志》里提供了大量有趣的細節,細到黃冊庫工食如何分發,駁查監生吃飯如何解決,黃冊紙里夾帶了什么原料,朝廷挪用本庫銀兩用的什么借口,等等。
本文寫作所提及的大量事跡,幾乎皆從《后湖志》中得來。我一直覺得,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之外,我們也需要這些瑣碎細節。只有從細節里,才能還原出一個生動、真實的黃冊圖景,進而從黃冊庫的變遷爭吵中,管窺到大明興衰起伏的規律成因。
一次意外的機會,我得到《后湖志》,一讀之下,大為喜歡,遂有了動筆寫寫的念頭。通讀了《后湖志》數遍,查閱了大量前輩文獻,又請教了一些專家學者,甚至特意跑到玄武湖逛了幾圈。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宁津县|
依安县|
常德市|
攀枝花市|
军事|
巨鹿县|
武强县|
虞城县|
曲阜市|
远安县|
泰宁县|
界首市|
石台县|
黄浦区|
张家港市|
龙游县|
青阳县|
陕西省|
商河县|
阳曲县|
华亭县|
福建省|
永宁县|
漳平市|
兴文县|
青州市|
彭阳县|
修水县|
靖江市|
仲巴县|
凌源市|
云安县|
德令哈市|
洮南市|
登封市|
陇川县|
余姚市|
建阳市|
邢台市|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