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沈時卿知道他們說的是什么時候的事。 就是跟溫寧分開的時候。 那年自己六歲,剛開始記事,妹妹四歲。 因為父母后面的工作主要在京華,所以沈時卿開學便被送到了那邊。 妹妹年紀小,只能隨身跟著父母。 港門的海洋勘探快要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到京華做項目背后的數據。 沈家原本就要舉家遷往京華,不成想,港門的任務收尾工作還沒完成,京華這邊就出了亂子。 事關公海,沈汝霖夫婦被國家領導人親自點名立即回來著手帶隊處理。 當天他們還在海上作業,孩子留在村里,被一個叫劉英子的人照看著。 他們走得匆忙,甚至都沒來得及跟村子里的人知會一聲,那年代也沒有手機,海上更是沒有衛星電話。 國家大事,豈是能耽誤的。 原本想的也是,在芙蓉灘工作了些日子,跟村民都比較熟,讓他們照看幾天孩子問題不大,等著京華的事處理好再過來把人接走,到時候給他們一些補償也就是了。 誰也沒有想到,當年京華的攤子太大,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引起公海方面的紛爭。 那年代的祖國還沒有現在如此強硬的姿態,事事都得小心。 國家大事面前,夫妻倆只得把自己小家的事放到一邊。 期間,單位也知道他們孩子還在芙蓉灘,派人過去找過,可是居然一無所獲。 他們有提過劉英子這個人,村子里的人卻說她離開了。 公海的事當年第一時間沒有處理妥當,夫妻倆責無旁貸,便一門心思扎到工作中。 信息落后的年代,找了幾年都沒下落,他們盡管心痛,卻也無可奈何。 誰曾想,時卿這次帶回來的消息,孩子確實是在芙蓉灘長大。 那派人去找的那幾年,劉英子帶著她去了哪里?她們是離開了,又回去的? 芙蓉灘一帶地域奇特,資源極為重要,臨海就是公海,為保國家財產,所有工作都是秘密進行。 沈汝霖夫婦也是化名改姓去的芙蓉灘。 在當地認識村民跟他們交好,打聽關于海域周邊的事情。 他們以溫姓示人,從來沒有跟任何人表明過自己身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