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名鼎鼎的鬩神星,便是離散盤天體的一員。 整個太陽系的疆域,由內而外,以小行星帶為劃分邊界的話,大略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區域。 首先是內太陽系,其由內而外,包含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顆巖質行星,以及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之外則是外太陽系,包含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氣態行星。 顧名思義,巖質行星,便是如同地球這樣主要由巖石構成,外層只有一層薄薄的大氣。氣態行星則不然,它們就像是木星那樣,主要由氣體構成。 四顆內太陽系行星,以及四顆外太陽系行星——當然,現在地球已經被摧毀,所以現在不能算數了——便構成了通常意義上人們所稱之為的八大行星。 距離最遙遠的一顆大行星是海王星。存在于海王星之外的天體,則統稱之為海外天體。 海王星之外的區域也有相應的劃分。首先是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類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同樣由眾多小行星構成,最大的便是冥王星,直徑有兩千多公里。小的就如同星際塵埃一般。 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以往地球上所能觀測到的,間隔個幾十年幾百年就能看到一次的彗星,譬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來源于此。 柯伊伯帶再往外,則是黃道離散盤。黃道離散盤一部分與柯伊伯帶重疊,但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 此刻人類艦隊所處的位置,便在黃道離散盤之中。 在這里,陳岳看到了一顆大略呈現出暗紅色的龐大星體。 它便是鬩神星。 鬩神星大小與冥王星差不多,但質量比冥王星還大出大約27%。當初,正是它的發現,才直接將冥王星趕下了九大行星之一的座位,讓冥王星降級成為了矮行星。 原因很簡單,鬩神星比冥王星還大,如果冥王星是大行星,那么鬩神星沒理由不成為大行星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