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刻,陳岳察覺到,自己對于木衛五的開發,在規模上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 畢竟木衛五的體量就在這兒擺著,它就這么大,上邊的礦產和資源就這么多。 按照之前的規劃,此刻,到了從追求規模轉變為追求質量的時候了。 陳岳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能力,需要性能更強大的機器,需要可靠性更高,能耗卻更低的設備,需要更快的運輸速度,需要更快的計算速度…… 當然,目標的轉變并不意味著以往的努力是在做無用功。陳岳對此有很清醒的認知。 他知道,追求質量的前提,便是首先有足夠大的規模。沒有規模,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正因如此,在前幾十年間,他才如此大干快上,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的工業規模提升到覆蓋全星球的程度。 有了這個規模,現在的自己終于有了追求質量的資格了。 于是在新歷76年的新年之后,陳岳的發展模式陡然變化。 大規模的建設停了下來。從此刻開始,陳岳基本上不會再建造新的工廠,也不會再延伸鐵路線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點一點的迭代,一點一點的升級。 就像發電廠。 以往時候,可能兩公斤冰托林與相應的氧氣燃燒才能發一度電。但現在,陳岳追求更高的熱效率。他開始想方設法的提升熱能利用率,力求達到以1.9公斤,甚至于1.8,1.7,乃至于最終用一公斤冰托林就發一度電。 原本的粗放管理模式,以及能用就行,其余一切都無所謂的“將就”思想,在這一刻被完全摒棄。 陳岳開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 啥玩意兒?這個零件,會導致精度降低萬分之一? 這沒法用啊,立刻研究制造更高性能的零件。 這個零件可靠工作時間只有9000個小時?采取另一種工藝制造的零件,可靠工作時間能提升10%,但能耗提升60%? 先把可靠工作時間提上去。能耗?想辦法降下來。 只要有一丁點的提升,一丁點的突破,在陳岳極高的執行力之下,這項新技術立刻便會在全部工業場景得到應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