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芯片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以及,相比起普通的文明,芯片對于陳岳尤為重要。 因為他自己就是依靠芯片,依靠計算機才能生存,才能擁有如此龐大的建設能力的。 但芯片的意義并不僅僅于此。要實現智能控制,要將自己的龐大算力與控制力蔓延到整個工業的每一個細節末端,譬如每一臺機器人的機械臂,輪子,每一臺智能車的轉向,智能機床上銑刀的切割的力度與方向,每一步,都要有相應的芯片才行。 否則,單純的機械如何理解陳岳的命令? 在進行龐大生產的過程之中,陳岳已經盡可能的降低了芯片的使用量。但就算如此,建設進行到現在,從火星基地之中拆出來的幾十萬枚芯片,也已經去了一大半。 “必須要有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 陳岳暗暗下定了決心。 “不僅工業需要,未來,等我的芯片制造工藝足夠發達了,我甚至還要研發更先進的電腦以作為我的存身之所。只有具備更高的算力,我才能真正做到以一己之力推動科技的發展。” 在核心區,一座龐大的廠房悄然建起。 這里,將成為陳岳研究芯片工藝的起點。 地球爆炸之時,人類文明最先進的芯片工藝已經達到了2納米。陳岳所存身的熒惑號飛船中央電腦,其數千個cpu的芯片制造工藝則是7納米。 對于芯片來說,制造工藝的納米數越低,技術越先進,計算能力便越強大。 因為它意味著電子電路的體積越小,相應的,單位面積上所能集成的電路數便越多。 之所以熒惑號飛船沒有采取最先進的工藝,是出于穩定性考慮的。畢竟是宇宙飛船,芯片出了故障可不能像是地球上那樣換一個新的就行。 中央電腦數據庫里的百科全書里面記載了全套的芯片制造流程。但對于此刻的陳岳來說,制造納米級的芯片,連想都不要想。 對于這第一次芯片研發,陳岳很現實,將目標定的很低。 他將芯片工藝目標定在了……6微米,也即6000納米。 這個工藝,人類文明在滅亡之前六七十年便已經掌握了。 現在,陳岳打算將這個目標作為一次攻關來達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