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請你去聽歌。星沙的歌廳文化,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不少外省市區的人,都是特意跑來聽歌的。” 何維德前世時,星沙的經濟發展不行,但歌廳文化在全國卻獨樹一旗,不僅有“沒去過星沙的歌廳,等于沒到過星沙”的說法,甚至還有“首都在北京,歌都在星沙”之說。 歌廳的崛起,讓星沙成為了一座不夜城,也成了星沙的一個世俗符號。 歌廳成了星沙人的周末愉悅,成為單位之間晚飯后的交際好去處,成為了有錢人點歌時的斗富場,成為藝人走穴的平臺,也成為各種相聲演員推出新段子時的試驗基地。 袁莉莉帶著何維德走進了一個叫藍天的歌廳。 還有半個小時才開始演出,里面已經座無虛席。 “藍天歌廳最出名的,就是那個叫上官胖胖的主持人。”袁莉莉和他介紹道。 “他那敦實的身材,謙和、憨厚的微笑,滑稽、幽默的表情,機智應變的話語,讓人感到特別親近。 聽說東北的相聲王,到星沙接連看了上官胖胖三天的主持,和他開懷暢飲,推心置腹,并真誠地邀請他到東北去發展,他都沒有去。” 袁莉莉在何維德的耳邊,把上官胖胖的故事娓娓道來。 何維德一邊聽,一邊想,這個上官胖胖,沒有到東北去發展,才是理智的。 主持人吃的,其實就是一碗地方文化的飯。 文化是有強烈的區域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它突出表現在其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上。 上官胖胖在星沙的歌廳主持,可能會是一方的霸主,但換一個語言文字有差異的地方,他的水平再高,也有可能成為不了新地方的優秀主持人。 歌廳主持不是電視廣播電臺主持。 電視廣播電臺的主持,要求的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歌廳主持需要的是,符合方言文化特性的俚語俗話,注重的是“土”,越是土得掉渣,本地人越是大笑哈哈。 百來個平方的歌廳里,突然安靜了,只聽到偶爾發出的喝茶的聲因。 何維德抬頭看去,原來一個三十多歲、身材敦實的男人,已經站在舞臺上高高支起的麥克風前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