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西梁內部叛變之事,楊堅也分外重視。 消息還在不斷的傳來,而此次是長江之畔,總領南朝水師的南陳大都督司馬消難,引兵接應蕭瓛及其叔父蕭巖在長江南岸駐軍,猶有引兵過江攻打西梁之勢。 南邊情勢緊張,楊堅當天夜里急命楊素連夜出發,前往西梁附近,若是戰事發生,他就是前線全軍總指揮。 司馬消難與隋朝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還是個人的仇恨,他都恨不得當即動手,楊堅折辱司馬消難的辦法比殺了他還難受。 但是他接應了蕭家二人之后,卻一直在長江畔按兵不動,全軍僅僅是威脅之勢。 并非兵力不足,并非不想一戰。 是南陳的朝廷命令他不準打。 所有人都知道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攻打契機,隋朝在南線的防御力量不足,但是南陳前些年的北伐失敗讓他們的國力大大削弱,陳宣帝陳頊已經在病床上躺了好幾月,病情不見好轉。 太子陳叔寶和其弟始興王陳叔陵、長沙王陳叔堅之爭斗已經可以說放到明面上來了,內憂不斷,皇帝難以下命令,朝堂上的決策者陳叔寶又較為猶豫,兩個弟弟對于他的政策多是充耳不聞,朝堂拉幫結派嚴重,政令難下。 多重相加之下,錯失良機。 司馬消難畢竟是投奔而來,陳朝勛貴不會真的完全信任他,雖說位高權重,但是一旦私自引兵過江,成則百般猜忌,敗則死無全尸,這也導致司馬消難憤恨難當卻也只得望著江面捶胸頓足。 江對面西梁的軍隊也嚴陣以待,隨時準備開戰。 長江兩岸戰事一觸即發,長安城內,楊堅也召集了所有的在京武將商議對策,到場的當然有楊勇和楊廣。 楊堅面色嚴肅對著眾臣說:“西梁此時有變,司馬消難引兵長江畔,隨時可能打起來,根據傳回來的消息,司馬消難的軍隊,人數二倍于西梁軍,又有戰船,雖有長江天險,但是江陵一帶一旦南陳大軍過江,西梁不一定攔得住,諸位可有退敵之策?” 一時間眾人面面相覷,因為突厥戰事,南線軍隊正在大舉北移,大部分都還沒到北線呢,現在南線的軍隊數量不足,難道將移走的軍隊現在又移回來? “陛下,南線空虛,此時或許可以派出使者與南朝議和,遣送禮物。” 不管是什么時候,議和之人總是存在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