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臉識別是一項已經應用了很久的技術,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只是之前的方法比較傳統落后。
一旦孟繁岐做出一些突破之后,可以很快切入進戰場,展開收割,快速盈利。
而醫療AI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其中最麻煩的問題是這些醫療數據與病人隱私方面的倫理問題。
在最最基層的數據問題上,就有不小的阻礙,各方面的手續章程繁瑣。
雖然尚海公共衛生中心主動與自己聯絡了,不過這方面的事情恐怕不會推進得太快,需要徐徐圖之。
應當先行著手處理的是人臉識別算法方面的事情,并且既然已經決定創業,自然要從商業的視角去考慮,而非是之前的學術角度。
孟繁岐了解這個時期最先進的人臉識別算法,比如臉書的DeepFace,原本是基于阿里克斯網絡做特征提取,加入了分段仿射變換,使用了3D人臉建模來重現臉部特征,對齊面部要素。
臉書在14年的這個方法是深度學習時代人臉識別算法的奠基之作,影響力很強。
不過在孟繁岐看來,這個方法極其臃腫,參數多達上億個,雖然在一個大型人類數據集LFW上性能為97.35%,接近人類水準。
但對孟繁岐來說,將這個性能繼續提升到99.6%往上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不過,從數據上可以明顯看到,這個指標剩余的提升空間其實已經很小了,沒法很顯著地拉開差距。
從學術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自然是不要緊的,只要突破了世界紀錄,自然就是值得發表的研究。
可在工業界,思維卻不能這么簡單。
性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還有太多其他因素需要考慮進來。
比如速度快慢,商業用途,對速度都有硬指標的要求,這一點孟繁岐非常有信心;再比如算法的算子是否比較常見?有些復雜的學術操作,在商業使用的時候并不方便,硬件設備可能不支持,這點有可能會出問題。
其他諸如價格,使用難度,用戶界面的美觀程度,甚至于宣發的PPT做得唬不唬人,都很有可能成為外行人做出商業判斷的依據之一。
因此,孟繁岐覺得在人臉這個已經被比較成熟的問題上,單純只是自己這2個多點的技術突破只是較大的優勢,還不足以建立起絕對的優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