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愛炫富的大宋-《與南宋同行》
第(2/3)頁
在這個時空,一些大酒樓見客人來打二三次酒,便敢借給它價值三五百兩的銀酒器皿,即使貧下市民、妓館來店呼酒,酒樓也用銀器供送,有的連夜飲酒,第二天去取回,也不見丟失。
偶有酒樓丟失銀器,文人就當成新鮮事情記錄下來……
這道德水平,也真是讓人無語了。
吳大鵬心想,這家伙要是學魯智深在二龍山那樣,人家請他喝酒,他嫌人家小氣,就把人家的酒器偷了,這可太丟人了。
他們先開始有滋有味的喝著百味羹,這是用木瓜雕出的盅形,里面裝著魚翅、棗子、豆腐、梅子干,有些過于甜了,沒有突出魚翅的鮮味……
但是,雕功不錯,木瓜上還整出西湖三塔的景色來了。
吳大鵬斜眼又看了一眼宋子強,這貨把底料都吃完了,正用銀羹勺子刮著木瓜肉吃呢。
他們正在一起等一個廚娘的到來。
劉錢行首說:“……這個廚娘不尋常,她便是那何二娘……”
話音剛落,先進來了幾個女使。
她們均梳高髻,穿寬領短衣,著紅色長裙,走起路來很矜持。
然后又來幾個青衣服,青包頭的男仆,擺放好了高木方桌,大圓木菜墩,幾把短柄快刀,拎過一個裝著活魚的木桶,里面是什么魚,看不清楚。
幾個進出間,又擺下一個方形火爐,炭火早已經在外面燒燃得正好,正是通紅之時,但卻沒有煙氣了。
接著又在火爐上放了一個雙耳鐵鍋,里面裝著清水。
那些使女開始或烹茶,或滌器。
這時候,一個著紅裙綠裳的廚娘走了進來,舉動間容止循雅,大大方方沖著幾個人叉了手。
臨安廚娘,還真是一種具有較高伎藝的職業。
這時只見她團襖圍裙,“銀索攀膊”。
所謂“攀膊”,乃是大宋人民為便于操作而發明的通用工具。
他們的衣袖都是過于寬大,手工時不方便的,都用繩索縛定掛于頸項間,以把袖子高高捋起。
怪事,他們不想著解決根本問題,把袖子變窄一些就行了唄,偏不。
只有身份高級的手工者才用銀索“攀膊”,足見這個廚娘的氣度的不凡。
待她掉臂而入,身子半蹲,姿勢優美地從桶里提了一條魚出來。
也沒有見她用了什么力氣,只見那條魚在她的玉手里搖頭擺尾,卻不見能掙脫了。
她故意停頓了一下后,讓那魴魚充分表現它的新鮮程度。
然后把那魚輕輕一摜,啪的一聲響,那魚就在大圓木菜墩上不動了,只是嘴
巴一張一合的,表示還活著。
這是真功夫!
王德發笑了,她剛才停頓的時間久了,魚早都缺氧了,然后再一摔,是一條魚都受不了,只不過時間掌握得好一些罷了,練習的多了,就可以了。
接著她操起刀來,順切抹批,慣熟條理,刀子上下翻飛,銀光閃爍,真有莊子比喻的運斤成風之勢。
在中國古代,生魚片是一種很流行的食物,叫做魚膾或魚鲙。
最早的生魚片是鯉魚,而名氣最大的生魚片是鱸魚、魴魚。
杜甫吃過魴魚做的生魚片后,曾贊美“魴魚肥美知第一”,北宋詩人劉攽也稱道“魴魚如玉鲙第一”。
魚膾和刺身是不同的。
魚膾極其講究刀法,講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時進一步切成細絲,稱做“膾縷”;而剌身,除了河豚剌身等幾種切得其薄如紙,可以透視盤面的花紋外,其余多是魚肉條塊,不是很考刀工。
所以在那面世界的餐飲中的生魚片一般做刺身多于魚膾,是因為難度沒那么高。
材料上他們也多選海魚,也是因為海魚的刺比淡水魚少,沒那么難處理。總而言之,做生魚片的魚,對廚師來說,當然是越簡單越好了。
但是魴魚處理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它的刺可是不少的。
但是因為它是溫冷水魚,脂肪含量更高一些,肉質的口感也就相對細膩,在這個時空上檔次的酒宴都用它。
那個何二娘廚娘輕挑慢抹地治魚,幾個使女也輪流端著盤子,依次送到他們面前。
先上來的是魚膾,那薄如紙片的魚肉擺在青花底的盤子里,真的能隔著魚肉看到盤子底的花紋……片片都是火柴盒大小。
王德發點頭稱道,這可真是練出來的,不過雙手還能保持那樣白凈,她是用什么手油護手的?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临颍县|
孟村|
保靖县|
云安县|
遂溪县|
化德县|
故城县|
屏南县|
无为县|
石门县|
竹溪县|
齐齐哈尔市|
巫溪县|
巧家县|
德格县|
长治县|
中阳县|
文昌市|
邹城市|
上杭县|
裕民县|
神池县|
淳化县|
高州市|
满洲里市|
阳泉市|
阳曲县|
乐业县|
红桥区|
常熟市|
岑巩县|
澳门|
林州市|
禄劝|
贡嘎县|
棋牌|
盘山县|
宁波市|
武陟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