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我們去臨安府 (三)-《與南宋同行》
第(3/3)頁
但是,它們因有“商旅聚會”,官府遂差官“拘收稅錢”。
在紹興三年(1133),巖寺的商稅歲入已經達到6300余貫,新館的商稅歲入2100余貫。
當地的地方官員因這兩地經濟收益好,遂向朝廷申請將兩地升為鎮。
而巖寺、新館這兩個地方在設鎮以前,顯然就是低于鎮的村落級別的地區了。
這種表現,可以說是“城市化”的萌芽現象,如果沒有元蒙離奇般崛起,然后打斷了他們的發展,哪怕只要過上一二百年,在南宋境內,不算沿海、沿江地區,就算在內陸上也怕會自然形成幾個巨大的城市群……但是他們有這個機會嘛?
穿過余杭縣以后,就快要到臨安城了,他們發現自己路過的鄉鎮都開始具有衛星城的模樣了,這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證明了此時是農村鄉鎮化的高峰了。
四輪/大驢車開始放慢速度了,車外的人聲也越來越多了。
車廂里的人不停地掀開竹簾子向外觀看,這還是離臨安城遠一些的地方呢,明顯比臨安縣城熱鬧了。
王德發說:“這就好比是深圳的布吉鎮了……”
大家認可。
他們在一家飯店吃了飯,飲了兩角酒;他們的驢子們也和幾匹駱駝一起吃了飯,飲了清水。
令人新奇的是,他們竟然能遇到了駱駝,也沒有遇到馬,當然更多的還是驢了。
――――――――――――――――――――――――――――――――
宋室南遷的時候,于公元1138年定行在于杭州,改稱臨安。
真正的大宋人,沒有人叫這里為國都的,他們認為大宋的國都還是在東京,這里只是行在。
此后便擴建原有吳越宮殿,增建了禮制壇廟,他們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發展商業、手工業,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滅亡,前后共計一百三十八年。
這里分為內城和外城。
內城,即皇宋高宗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
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
外城垣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
由于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發展到現在吧,整個周邊地區,一百五十萬人口是有了。
但如果說北宋東京的政治和生活中心還是宮城——里城——外城——郊外的順序依次擴展,那么南宋臨安城已形成多中心式結構。
他們的外城城門外形成若干大型生活用品批發市場,主要有糧食、蔬菜、水果、水產品、肉產品等。
西湖沿岸則形成又一個中心區,樓臺沿湖林立,園林斗艷爭奇,寺觀眾多,正所謂“一色樓臺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儼然是一個集居住、娛樂、文化、商業于一體的繁華區,由于各種原因,西湖區并沒有被括進臨安城圈。
但是,西湖,雖在城墻之外,卻成為杭州不可分割的部分。那些在這里享受燈火樓臺、夜夜笙歌的達官貴人,也絕不認為自己住在城外就成了鄉下人。
西湖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而且居世界前列。
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
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
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當吳大鵬他們的四輪/大驢車進了臨安城西北面的余杭城門后,他們心里都跳了一下,好像感覺到了什么。
余杭橋下的水在不緊不慢地流淌著……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普安县|
长寿区|
思南县|
于都县|
海淀区|
贞丰县|
呼和浩特市|
牙克石市|
工布江达县|
徐州市|
康平县|
冕宁县|
安徽省|
镇雄县|
山阴县|
金寨县|
长武县|
嘉善县|
郁南县|
三都|
枞阳县|
台江县|
长丰县|
公主岭市|
石棉县|
德阳市|
罗田县|
双峰县|
惠安县|
淄博市|
高邮市|
井冈山市|
江西省|
文安县|
西宁市|
思茅市|
万盛区|
日喀则市|
濮阳县|
绥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