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王德發教授現在上的所謂課程,只是別有用心的科普課而已。 他的險惡用心很明顯,他要為上馬紅水溪工業園的原動力做鋪墊。 他們確實是要用水力,甚至他們還可能動要用畜力。 為此他們都買了足足八頭驢子,這一下子都讓臨安縣城的牲畜市場產生了價格波動。 市場上收稅的市司都直呼是多年未遇到的大手筆,其實不值一面小鏡子的價錢。 這個可不能亂炫耀。 但是這些原動力只是一些掩飾,在核心的原動力上,他們只能用蒸汽機。 宋子強曾經建議直接用大飛輪柴油機,他笑呵呵呵地說:“那玩意兒你燒地溝油都是可以的,用處大著呢!抽水、碾米、粉碎,帶上發電機它就發電,裝上車它就驅動,皮實耐操,用不著一點電子設備!我閉著眼都能拆卸和安裝,你信不?” 萬士達都要笑死了,說:“老大啊,你知道這個時候油料都缺到啥程度了?他們現在還沒有以炒菜為主,只愛蒸啊煮啊之類的,為啥?缺油啊……” 不過,南宋時期,整個時空里的世界各地都是缺少植物油的,原因不用解釋了。 他們觀察過,這個臨安縣城里主要售賣的是麻油和動物油。 宋代以前大部分都是芝麻油,其它油料的記錄很少,這和產油率有關,其實主要和原動力有關。 大豆,這個時空早都有了,產量也可以,但是他們哪里有能力壓榨出豆油來? 只能說是芝麻等麻類種子好壓榨一些。 當然了,技術總是會增長的,都是會非常緩慢的。 好在到了宋代后用于榨油的油料作物開始增多了。 北宋莊綽在《雞肋編》里記載:“油通四方,可食與然者,惟胡麻為上,俗呼脂麻。河東(今天的山西)食**油,陜西又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菜籽油),山東亦以蒼耳子作油,穎州亦食魚油。” 剛才說了,這大豆在大宋種植歷史很悠久,但是更本不是這一時期的榨油原料,原因表面上是大豆的含油低,只有16~19%,實際上還是壓榨能力有限的。 就算是到了幾百年后的明代了,他們用壓榨法來榨油后,這個出油率也僅為7.5%。,而這個芝麻含油較高,達到45~50%,而且還容易壓榨,用壓榨法能獲得接近35%的出油率。 另外一種出油率很高的桐子,但是它榨出的桐子油不能食用,只能用作燃料和涂料,而且原料產量還很低。 所以除了芝麻,其它的食用油油料作物很少有超過25%的出油率,這就是芝麻油在很長的時期內獨領風騷的原因。 所以如果在南宋的大街上看見有賣大豆油的人,他差不多是明代穿越來的。 花生的含油很高,約為45%左右,用來榨油也能獲得較高的出油率。 但是如果你遇到了叫賣花生油的人,那么他鐵定是明末清初以后穿來的。 抓起來吊打沒有錯的,都穿越這么久了,他還沒有能改變了什么,你不吊打他還等什么? 花生是美洲植物,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才開始在世界大陸傳播。 這個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16世紀,當時它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的速度還很慢,所以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見的筵席食品。 同玉米和辣椒一樣,這個時空里都是大宋找不到的。 在這里只能向一位筆名姓金的寫手呵呵了,除了穿越者,所有人都是吃不到的,哪里可以隨便在一個小飯店里買到? 對了,還有蠶豆這個普通豆類,它是在元末時才出現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