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由陳寬將一個木匣送過來,打開木匣之后,里面疊著很多奏疏,都是在京各衙門商議謝遷案情的結果。 再由陳寬親自給取出來,一并放在皇帝面前。 劉健和李東陽先往前瞅一眼,大概就知道皇帝應該翻閱過,顯然皇帝對結果已經大致了然。 “刑部。”朱祐樘道。 刑部尚書王軾起身道:“臣在。” “無須多禮。”朱祐樘本想示意讓王軾坐下來說,但或是覺得既然是臣子奏事,也要拿出點樣子來,畢竟不是自己跟張周坐下來談事情,他也就沒勉強,“你且說說,刑部對此的意見如何。” 王軾道:“刑部議,先前西北用兵時,閣部力主為西北湊齊糧餉等事,且多吩咐于戶部等,閣部對此有功。謝遷為閣部之臣,理當記上此功勞,以此為先。” “嗯。”朱祐樘點頭,神色倒也平靜,“之前在朝上,商議西北用兵之事時,內閣的確是力主要為或西北增加糧餉等,他的意見與朕相同,不過這不算是功勛,不過是臣子本該建言之處。” 王軾又道:“謝遷對西北用兵之事,持支持態度,后有與朝中言官私下商議,參劾西北用兵之將官,雖有戰時妄議軍機的嫌疑,但總體并不為過。若以言官商議朝事或軍政之事而論罪,此風只怕會令朝中人人噤若寒蟬。以臣所見,即便謝遷在此事上有做事不當,但應當從寬處置,不應以刑罰加身。” “是嗎?”這次朱祐樘的態度就有所改觀,顯得不太高興。 王軾一看這架式,急忙道:“臣也只是發表一些淺見,至于案宗上所論,謝遷阻礙戶部調動錢糧往西北,且阻礙調兵等事,應是查無實證,若其真有阻礙朝廷用兵之事,應重罰。” 朱祐樘道:“是啊,他沒明面上去阻礙給西北調動錢糧,但就是在英國公出兵之后,連基本的糧草都無法保證,需要他到一處去籌措。就是在戶部要調錢糧時,內閣卻遲遲不批……” 劉健急忙站起身道:“陛下,老臣認為,此事臣也有過錯。因涉及到秋糧入庫之后的錢糧調度,臣或是在此事上有所遲滯,但并無拖延之事發生。” 朱祐樘問道:“那內閣對于給西北調動兵馬和錢糧,是持支持態度的吧?” “是。”劉健回答。 朱祐樘點點頭道:“那為什么西北出征的兵馬卻遲遲拿不到錢糧呢?” “這……情況復雜,從京師調兵,人馬等需要從西北各處調動,錢糧也需隨兵馬而動,并非京師中人所能決定,很多要看西北當時的情況。”劉健大概的意思在提醒皇帝。 這種事,我們只是在京給參考意見的,西北能不能給張懋調兵,以及配套給糧草輜重,那是西北地方的事情,就以此來說我們內閣不配合,甚至還要治謝遷的罪,這就有點過分了。 朱祐樘冷冷道:“那在新建伯給英國公調遣兵馬,且調撥了糧草之后,為何又有人聯合言官加以參劾呢?” 劉健這次沒回答。 王軾本在等劉健回答,但見一起站著的劉健不說話,他知道,劉健把難題拋給他了。 王軾硬著頭皮道:“回陛下,此或因新建伯如此調動兵馬,乃不合朝廷法度。以出征將領調兵論,應當由英國公到地方后,自行征調和求取,而不應由西北將帥自行調動,這是為防止有人以軍令擅自調兵。” 朱祐樘道:“你的意思,你贊同對此事參劾?” “臣并無此意。”王軾嚇得趕緊否認。 他還不由斜眼往同樣立著的劉健那看一眼。 這就是身為朝臣的難處了,一邊要迎合文臣,還不能太迎合,以免皇帝那覺得你跟傳統文臣是一條心的,對于他這種夾縫中求存的心態,他自己也很無語。 朱祐樘冷冷道:“朕沒記錯的話,參劾的并不止有新建伯,還有總兵馬儀等人吧?如果當時朝廷采納了此意見,那結果又該如何?” 王軾根本不再回答了。 這就是難辦的地方。 參劾了馬儀,如果馬儀戰敗的話,那事后朝中人都會覺得,謝遷簡直是孔明在世,早早就料到此舉會帶來惡果。 可偏偏得勝的是馬儀,而結果又非常不配合謝遷,那謝遷就不再是什么事后諸葛亮,而是罪臣了。 天不助你,你能咋地。 程敏政此時走出來道:“陛下,臣認為,此事的功過是非,的確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如果還要深究的話,只能是……從長計議。” 意思是,咱還是繼續拖著,大膽假設小心論證,把案子再審個一年半載的,或許拖著拖著大家都忘了,然后就冰釋前嫌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