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且隨著火炮和火銃發射次數的增多,炸膛的情況也會比之前更容易發生。 在王守仁看來,既然己方的火器已經出現了磨損和彈藥劇烈損耗的情況,就沒必要繼續與韃靼人血戰,能順利撤回大明,把勝果帶回去,其實比再殺更多的敵人,也更具效用。 …… …… 王守仁的軍隊,在穩步回撤。 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的人馬并沒有第一時間出現,不過韃靼各路增援的人馬也在增多。 到翌日時,大明后方尾隨的韃靼各路兵馬數量,已超過四萬。 韃靼人近乎把所有能調度的后方留守人馬,都調來打王守仁這路人馬,倒不是說他們想阻截不讓王守仁帶兵回去,他們得到調令出兵時,是知道自己后方的部民正被王守仁追趕,等增援過來之后才知道作戰已經結束了。 失去的已經沒法挽回,只能避免王守仁繼續帶兵西進追擊,那就不如“目送”王守仁帶兵離開。 至于巴圖蒙克回來之后會責罰他們…… 這不是他們考慮的范圍。 法不責眾,現在沒有哪路人馬敢去跟王守仁所部正面交戰,誰都不想送死,既然王守仁都已經選擇撤兵了,就算換你巴圖蒙克回來,給你十萬大軍,你真的敢直接去跟王守仁玩命火拼嗎? 這場仗打完,以后日子還過不過了? 把王守仁和他的六千兵馬給阻擊剿滅了,草原部族損失個幾萬人馬,回頭大明就沒人殺過來了? 張周你們能應付?還是說就覺得這一戰,能讓大明從此放棄攻勢而選擇繼續固守? 至于說不甘心…… 沒有什么甘心不甘心的問題,因為以往每次韃靼人進中原劫掠之后,每次回撤的時候,大明的軍隊也是目送他們離開的,不是不想阻擊,只是要計算成本。 “按照地形圖,從此處到威寧海,需要兩天兩夜以上,中途休整的話,或需要走三天,而從威寧海撤到有大明兵馬駐扎的貓兒莊,大概再需要走一天一夜,沿途不能過多停歇!” 王守仁趁著陣前會議時,跟軍中將領傳達了現在的情況。 大概需要四天四夜的時間,南撤到大同鎮外線兵馬所駐扎的貓兒莊,那里也曾經是他成名之戰所進行的地方。 如今大明已在貓兒莊筑城,大同地方也駐扎了至少萬數的兵馬在此處,并重新設立了烽火臺,往北再到威寧海,都是大明兵馬巡邏的區域。 “好在此番是輕兵南下,若遇韃靼主力圍困,不得不戰,才可戰!否則一律避戰!” “以韃靼人進入到三里范圍之內,或阻路而不退為標志!” 韃靼人不主動開戰,大明一方不去追擊,也不主動尋求作戰,這是王守仁所定下的撤兵原則。 如此也算是給韃靼人釋放了一定的“善意”。 你們可以為了面子,跟我們來決戰,我們也不是怕與你們作戰,但請考慮清楚作戰所帶來的后果,我們六千人已經殺了你們過萬的人丁,已經殺夠本了。 往后再殺的,那就是我們賺的。 誰愿意當添頭,誰就請上來展現你們的實力,別是當了添頭全軍覆沒,其余幾路人馬還只是眼睜睜看著不過來馳援,到時你們部族的女人就要被他人所繼承,你們的牧場也要被別人所占。 …… …… 王守仁正在按部就班撤兵之中。 大明按照約定,本應該在韃靼小王子撤兵之后,完成各路出兵,并盡可能做到各點開花的各路將士,卻在出兵方面并沒有做到協調一致。 這跟楊一清遲遲未將韃靼撤兵的準確消息傳告出去有關。 楊一清也不清楚巴圖蒙克撤兵的原因,對于草原上的戰事,他近乎是一無所知的,京師也未及時把王守仁進犯草原的消息傳過來,他現在還正在糾結于跟朱鳳有關“奏功”還是“請罪”的細節。 秦纮也是保守派的。 明明延綏周邊的韃靼騎兵已經撤走,秦纮也認為有可能是韃靼人的“誘敵之計”,最好就是先觀察。 反倒是偏頭關一線,當王瓊得知韃靼人已經莫名開始回撤的時候,他是最先派兵出偏頭關的,也不是說他比別人果敢,只能說偏頭關所駐的兵馬和火炮數量最多,而他王瓊又是張周提攜起來的,他知道自己在關鍵時候必須要“挺身而出”。 如果張周和皇帝那邊他落不到好,那他以后在朝中就沒法混了,別指望傳統文臣會在西北邊政上站在他這邊。 大同和宣府則相對寧靜得多。 …… …… 此時,也是由宣府往西,由皇帝親自發出的詔書,告知了王守仁從遼東進兵草原的消息。 此消息本身是為了給西北將士吃定心丸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