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徐瓊對林瀚倒是很熱情,拉林瀚先在禮部公廨內(nèi)轉(zhuǎn)了一圈。 林瀚也有些慚愧道:“尚未廷議,有些事做不得準(zhǔn)。” 徐瓊笑道:“無論是朝中文臣,還是陛下,對你晉升禮部尚書之事,都沒什么意見,唯一的變數(shù)會在你女婿身上,哈哈。算是提前讓你熟悉一下環(huán)境了。” “慚愧。”林瀚老臉有些掛不住。 徐瓊屏退他人,請林瀚坐下來,問道:“今日面圣,陛下可有跟你說過什么?” 林瀚搖頭道:“多是一些寄予厚望的囑托之言。” “嗯。”徐瓊點頭問道,“最近可有人找過你?我是說,可有人跟你提過,最近有人想要聯(lián)名參劾秉寬?” 林瀚面色帶著幾分陰霾,還是點點頭,表示這件事的確發(fā)生了。 “果然啊,他們是為了針對秉寬,連你都不避了,或還是想讓你大義滅親呢。”徐瓊笑著嘆道。 林瀚道:“朝中此等紛爭之事,我本就不想牽扯其中,今日陛下對于萊國公似也寄予厚望。” 看似只是閑談,但林瀚給徐瓊所透露出的消息,卻是讓徐瓊能聽出來,皇帝必然是要力保張周的。 徐瓊問道:“那你覺得,若是秉寬就此致仕,或者是被奪職,他人會不會把這矛頭又對著你了呢?” 林瀚不置可否。 徐瓊道:“在朝為官這么多年,你我也都是老家伙了,我七十五,沒記錯的話,你也六十六了,我這就退了,你在朝怕也剩不下幾年。非要在臨入土之前,牽扯到那么多的利益紛爭,實在是令人心倦。” 林瀚心說,你徐某人因為不是傳統(tǒng)文官中的核心力量,甚至你上位還踩著裙帶關(guān)系,所以才會覺得別人針對你,才會覺得心倦。 就好像我……本來就沒什么期待,自然也就不會覺得太累。 徐瓊嘆道:“我覺得,還是不能趁某些人的心意啊。” “哦?”林瀚問道,“徐老部堂這是何意?” 徐瓊湊上前,低聲道:“秉寬年輕有為,短短兩年,為大明立下那么多的功勞,連陛下納妃的私事,他人水潑不進,他卻能促成。” “嗯。”林瀚對張周的本事,也是很佩服的。 “如果就因為他的晉升,壞了文臣體系中的論資排輩,他人就要冠之以奸邪之名,那以后大明朝堂是否都要以中庸為道,是否都要講求無為而治了?那大明朝堂,不是死水一潭?” 徐瓊言語之間,似對張周是很力挺的。 林瀚也在琢磨,難道是徐瓊覺得自己退了,在朝沒剩下什么政治資源,或者說徐瓊的黨羽以后沒了靠山,怕混不長久,所以才會往張周那邊靠攏? 林瀚一時間沒有去接茬。 徐瓊問道:“秉寬對此是何意?” 林瀚道:“是有關(guān)他人參劾他的嗎?我不知道,最近也未與他有過書信上的往來,他在遼東這半年時間里,我也未曾詳細(xì)關(guān)注過他。” 徐瓊笑道:“那他還是在盡可能,不想去麻煩你啊,今天你我出城迎他,可就要把話都挑明了,你我也是要不遺余力,幫他在朝中維系住現(xiàn)在的權(quán)勢地位,你覺得呢?” 林瀚又沒接話。 正說著,外面有傳報聲:“左通政沈銀臺已在衙外求見。” “讓他進來,告訴他,不出去迎了。”徐瓊笑著對外人說一句,才回過頭低聲對林瀚道,“你看沈祿,他與張氏一門關(guān)系緊密,但這兩年張氏外戚無法得陛下之圣眷,一切都要指靠秉寬,他現(xiàn)在想在致仕之前求個侍郎之位,都不得不各處奔走了。” 林瀚早就知道徐瓊跟沈祿之間關(guān)系親密。 以前就經(jīng)常同進同出的,外人也沒覺得怎樣。 可現(xiàn)在徐瓊跟他林瀚說這個,分明也是在說……以后沈祿就交給你來照料了,或者說他這輩子當(dāng)六部侍郎的人生目標(biāo),靠你和秉寬實現(xiàn)了。 這就是以點帶面,用一個沈祿,闡明一個道理,徐瓊就是想在退休之后,保住他身后那群人在朝中的地位,才往張周這邊靠攏。 這跟文臣武勛反對張周的理由其實也相仿……他們是怕張周崛起搶了他們的位置。 可張周上位,要搶那群人的位置,必然要用到很多人,這是個大的空缺,徐瓊又知道他本身就不為正統(tǒng)文官所接納,哪怕現(xiàn)在跟正統(tǒng)文官結(jié)盟,等他退了之后,他的同黨還是會被一個個排擠出去,那為何不從開始就另辟蹊徑,站在張周一邊呢?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 沈祿到了禮部之后,徐瓊對于先前的話題便閉口不談了。 他也不需要林瀚給出什么準(zhǔn)信,或許徐瓊知道,林瀚作為跟張周關(guān)系親近之人,還是靠張周在《大明會典》修撰一事上,轉(zhuǎn)給的功勞,讓林瀚能上位。 那即便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官一方能接受讓林瀚當(dāng)禮部尚書,林瀚在京的時間也不會長久。 要么致仕等著他,要么南京六部尚書的閑差在等著他。 這就逼著林瀚,就算再孤高自傲,也不得不往他女婿張周那邊傾斜。 徐瓊作為一個“場面人”,最強求利益得失,他自然也會以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去揣度他人,而本身林瀚……對于當(dāng)官還挺熱衷的,連曾經(jīng)瞧不上眼的張周都能當(dāng)女婿,徐瓊覺得,你老林還有什么做不出來的? 一行人出城迎接。 一排轎子停在了東直門。 第(2/3)頁